[動] 1.奪取、互不相讓。《左傳.隱公十一年》:「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,潁考叔挾輈以走。」《北史.卷二二.長孫道生傳》:「嘗有二鵰,飛而爭肉,因以箭兩隻與晟,請射取之。」 2.較量、競爭。《書經.大禹謨》:「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」 3.辯論。如:「據理力爭」。《左傳.昭公六年》:「民知爭端矣,將棄禮而徵於書。」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:「此難以口舌爭也。」 4.相差、差別。唐.杜荀鶴〈自遣〉詩:「百年身後一丘土,貧富高低爭幾多。」《水滸傳》第六九回:「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,豈爭他一個?」 5.規勸。同「諍」。《呂氏春秋.仲春紀.功名》:「關龍逢、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,爭其上之過。」 [副] 如何。同「怎」。唐.韓偓〈哭花〉詩:「若是有情爭不哭,夜來風雨葬西施。」元.鍾嗣成〈一枝花.生居天地間套.梁州〉曲:「爭奈灰容土貌,缺齒重頤。」
互不相讓的奪取、競求。[例]競爭、分秒必爭、爭先恐後
差點、險些。元.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二折:「爹,是個婆婆,爭些勒殺了。」《西遊記》第二一回:「黃河浪潑徹底渾,湘江水湧翻波轉。碧天振動斗牛宮,爭些刮倒森羅殿。」也作「爭些個」、「爭些子」、「爭些兒」。
兩人相撲的遊戲。宋.吳自牧《夢粱錄.卷二○.角觝》:「角觝者,相撲之異名也,又謂之爭交。」元.無名氏《獨角牛》第三折:「我在這露臺上,跌打相搏,爭交賭籌,二年無對手了。」也稱為「角觝」、「相撲」。
怎似。宋.柳永〈清平樂.繁華錦爛〉詞:「多情爭似無情。」元.馬致遠〈哨遍.自唐晉傾亡套〉:「貧無煩惱知閑貴,譬如風浪乘舟去,爭似田園拂袖歸,本不愛爭名利,嫌貧汙耳,與鳥忘機。」也作「爭如」。
搶先。《文選.鮑照.行藥至城東橋詩》:「爭先萬里塗,各事百年身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九:「一個起頭,個個爭先。」
競相搶先唯恐落後。[例]搭乘公共汽車要依序排隊,不可爭先恐後。
競相搶先而不肯落後。如:「搭乘公共汽車不爭先恐後,才能表現秩序之美。」也作「恐後爭先」。
「爭先」、爭著在前。語出《左傳.襄公二十七年》。「恐後」、惟恐落於他人之後。語本《漢書.卷一四.諸侯王表》。「爭先恐後」指競相爭先、惟恐落後。
爭取榮耀。[例]他為國爭光,勇奪奧林匹克運動會十項全能的金牌。
爭取榮耀。如:「為國爭光」。《紅樓夢》第五六回:「若一味他只管沒裡沒外,不與大人爭光,憑他生的怎樣,也是該打死的。」
珍惜每一分每一秒,毫不浪費。如:「他爭分奪秒地努力工作,就為了多賺一點生活費。」
爭取功勞。《薛仁貴征遼事略》:「恐眾文武不伏之人,於教場中躍馬橫鎗搦三次,有爭功者臣與比試,無爭者恁時掛印未遲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五九回:「眾將得令,各要爭功,迤邐追襲。」
爭奪功勞,推諉過失。[例]主動做事、勇於負責的人比那些爭功諉過之徒更容易取得民眾的信賴。
爭奪功勞,推諉過失。如:「爭功諉過之徒在團體中最令人討厭。」
爭取優勝。如:「他處處爭勝,不肯落於人後。」也作「爭強」。
爭取優勝,務期壓倒別人。《紅樓夢》第五二回:「我趕忙接了鐲子,想了一想,寶玉是偏在你們身上留心用意爭勝要強的。」
能直言規勸的朋友。《孝經.諫爭章》:「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。」《後漢書.卷六四.盧植傳〉:「夫士立爭友,義貴切磋。」也作「諍友」。
積極求取。[例]游泳池畔,各路泳將莫不使出渾身解數,以爭取最高榮譽。
積極求取。如:「在奧運會上,各國選手無不盡全力爭取佳績。」《史記.卷一二九.貨殖列傳》:「秦之敗也,豪傑皆爭取金玉,而任氏獨窖倉粟。」
爭吵、辯論。元.楊梓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一折:「主宴大人,尉遲恭爭口,打下我兩個門牙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七回:「京師人懼怕他權勢,誰敢與他爭口,叫他做花花太歲。」
爭取榮耀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一回:「家裡放著你恁個好先生,怕教不出個狀元來?就替你爭口氣,你這封誥是穩的。」
爭取名譽,奪取利益。[例]他不顧一切的爭名奪利,到頭來卻失去了知心的朋友。
爭取名聲、奪取利益。形容人喜好名利,唯利是圖。明.朱權《荊釵記》第一齣:「倘登高第,雁塔題名身榮貴,若能勾贈母封妻,也不枉了爭名奪利。」《通俗常言疏證.貨財.爭名奪利》引《雙官誥》劇:「要爭名奪利,難比尋常。」也作「爭名競利」、「爭名逐利」、「逐利爭名」。
爭取名聲、攘奪利益。形容人喜好名利,唯名利是圖。元.馬鈺〈滿庭芳.鏡內蒼顏〉詞:「人人爭名競利,時時地籌運機謀。」也作「爭名奪利」。
追逐名聲、爭取利益。形容人喜好名利,唯名利是圖。《群音類選.官腔類.卷一四.青蓮記.華陰騎驢》:「爭名逐利,枉將人白日馳驅。」也作「爭名奪利」。
爭鬥吵鬧。[例]寬容與體諒是避免爭吵的不二法門。
爭鬥吵鬧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「同嚴家爭吵了幾句,被嚴貢生幾個兒子,拿栓門的閂,捍麵的杖,打了一個臭死。」
1.為口饞而爭食。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八二回:「因他是好爭嘴的人,故意買的點心熱食,讓他飽餐。」元.楊顯之《酷寒亭》第三折:「那婆娘將一把刀子去盤子上一劃,把一箇水答餅劃做兩塊,一箇孩兒與了半個。那孩兒歡喜,接在手裡,番來番去,吊在地下。那婆娘説兩個爭嘴。」 2.吵嘴、爭論。如:「他們兩人又爭嘴了,你去勸勸他們好不好?」「他倆意見不合,老是爭嘴。」
一種小孩們玩的遊戲。由四個小孩排成方形,稱為「四角」,一個站在四角中間,然後同聲喝歌,當唱到指定的某字時,四角上的小孩馬上互換位置,中間的小孩可任意搶占一角,而搶不到位置的小孩,就要到中間唱那首民謠,如此反覆玩耍。
唐廣德二年(西元764)顏真卿寫給右僕射郭英乂的行書稿。內容為抗議其畏懼權勢,擾亂百官席次。筆勢遒勁率意,字相連屬,是顏氏行書的代表作。也稱為「論座帖」、「爭座位帖」、「與郭僕射書」。
各執己見,不肯相讓。[例]人與人之間若能互相關懷,互相信賴,許多爭執或衝突自然消弭於無形。
各執己見,不肯相讓。《水滸傳》第八回:「今日就高鄰在此,明白立紙休書,任從改嫁,並無爭執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一:「那人是湖州客人,姓呂,提著竹籃賣薑,只為家僮要少他的薑價,故此爭執不已。」也作「爭持」。
競相表現各種奇特妍麗的風貌。如:「模特兒們在服裝展示會上,彼此爭奇鬥妍。」也作「爭奇鬥豔」。
競相標新立異,務求與眾不同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五:「吟壇才子,爭奇鬥異,各獻所長。」
爭相展現各種新奇豔麗的外貌,以引人注目。[例]頒獎晚會中,與會仕女無不挖空心思,爭奇鬥豔,以引起媒體的注意。
爭相展現各種新奇豔麗的風貌,以引人注目。如:「宴會上女士們無不挖空心思,爭奇鬥豔。」也作「爭奇鬥妍」。
怎奈、無奈。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:「春光在眼前,爭奈玉人不見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六回:「心裡很不自在。爭奈胡緯卿的名望太高,不好得罪他。」
爭相奪取,互不退讓。[例]與其費盡心思去爭奪名利,不如修養身心,精進德業。
爭相奪取,互不退讓。《荀子.性惡》:「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。」
爭相展現美麗的姿態。宋.歐陽修〈采桑子.春深雨過西湖好〉詞:「春深雨過西湖好,百卉爭妍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四回:「一處是桃柳爭妍,一處是桑麻遍野。」
爭相表現美豔的姿態。如:「花朵爭妍獻媚的綻放著,為春天妝點了許多豔麗的色彩。」
競相表現豔麗奇妙的姿態。宋.吳曾《能改齋漫錄.卷一五.方物》:「揚州芍藥,名于天下……至于名品相壓,爭妍鬥奇,故者未厭,而新者已盛,州人相與驚異,交口稱說。」也作「爭妍鬥豔」。
競相表現豔麗的姿態。如:「春天百花齊放,相互爭妍鬥豔。」也作「爭妍鬥奇」。
爭奪寵愛。[例]忠直之臣,必不爭寵。
爭求愛寵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「夫人生得明豔絕世,名動京師,京師中公侯戚里人家婦女,爭寵相罵的,動不動便道:『你自逞標緻,好歹到不得狄夫人,乃敢欺凌我!』」
1.閃失、差錯。元.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「倘或間有些兒爭差,兒也,將您這雙老爹娘,可便看個甚麼,暢好是心麄膽大。」《警世通言.卷三○.金明池吳清逢愛愛》:「若子弟賢的,一般如凡人敘用;若有些爭差的,罪責卻也不小。」 2.商量。明.湯顯祖〈牡丹亭.第七齣〉:「則要你守硯臺,跟書案,伴『詩云』,陪『子曰』,沒的爭差。」 3.爭議。元.白樸《梧桐雨》第三折:「國家又不曾虧你半掐,因甚軍心有爭差。」
爭坐次。如:「不可與長者爭席。」唐.王維〈積雨輞川莊作〉詩:「野老與人爭席罷,海鷗何事更相疑。」金.元好問〈追用座主閑閑公韻上致政馮內翰〉詩二首之二:「少日打門無俗客,老年爭席有樵夫。」
力求勝過他人。如:「他好爭強,樣樣要贏過別人。」也作「爭勝」。
與人競爭,務求勝過別人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五回:「只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極登峰的,也會變生不測,任是爭強好勝的,偏逢用違所長。」也作「爭強顯勝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