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「徠」(二)。
[動] 1.空間從別處移動至此處。與「去」、「往」相對而言。如:「回來」、「車來了」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 2.時間從某定點直至現在。如:「自古以來,紅顏多薄命。」唐.王維〈相思〉詩:「紅豆生南國,秋來發故枝?」唐.孟浩然〈春曉〉詩:「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?」 3.事情臨頭、發生。如:「這下問題來了!」、「事情一來,忙昏頭了!」 4.做某種動作,可廣泛取代被省略的動詞。如:「亂來」、「來根菸!」、「這簡單,讓我來。」 [形] 1.未來的、下一次的。如:「來年」、「來日」、「來生」。《警世通言.卷六.俞仲舉題詩遇上皇》:「今科不中來科中。」 2.用於數詞或量詞之間,表約略的意思。如:「三十來歲」、「二十來斤」。 [助] 1.接於動詞、形容詞之後,表「……時」、「……後」。唐.杜甫〈送李校書二十六韻〉:「小來習性懶,晚節慵轉劇。」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去來江口守空船,繞船明月江水寒。」 2.接於動詞之前,表示動作意願。如:「我來唱首歌。」、「你來看店。」 3.接於動詞之後,表示做了某些動作。如:「我探望你來了。」、「我上課來了。」 4.與「得」、「不」連用,表能力可或不可。如:「這事我做得來。」、「英語我說不來。」 5.用於數詞之後,表列舉。如:「一來念他初犯,二來念他年輕,此次暫且饒了他。」 6.當口語中的襯字,無義。如:「正月裡來,桃花開。」、「不愁吃來,不愁穿。」 [名] 姓。如周代有來章,唐代有來俊臣。
從別處到此處。與「去」、「往」相對。[例]回來、有朋自遠方來 從某個時間定點直至現在。[例]從來、自古以來 未來的、將來的。[例]來日、來年、來生 做某種動作。可廣泛取代被省略的動詞。[例]亂來、來根煙 用於動詞之前,表示意願。[例]你來唱,我來和。 與不、得連用,表示能力可否。[例]說不來、做得來 約略。常用於數詞與量詞之間。[例]二十來斤、三十來歲 用於數詞之後,表示列舉。[例]一來念他初犯,二來念他年輕,此次暫且饒了他。 當口語中的襯字,無義。[例]不愁吃來不愁穿。
無法趕上。[例]由於塞車非常嚴重,害我來不及參加會議的開幕儀式。
1.時間短暫,無法趕上或顧及。如:「這項工程必須儘快招標,否則來不及在開學前完成。」「我要再不告辭,搭車就來不及了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四○回:「天色將晚,各人回去吃晚飯,是來不及了。」 2.事發突然,無法搶救。如:「瓦斯一旦爆炸,任何搶救都來不及了。」「醫生知道他病情危急後,馬上趕過去,但已來不及了。」
呼(khoo)狗ê聲。
(1)(姓)。 (2)來。 (3)tī動詞kap動詞ê中間表示動作ê繼續詞。 (4)表示形容詞ê動詞化ê詞。 (5)表示誘意ê詞。 (6)hōo我。 (7)(商業賬簿ê用語)收入。 (8)冠tī[會]、[buē] 、[會得] 、[buē得]等ê頭前來表示可能、不可能ê詞。 (9)來。
人或物往接近自己的空間移動。表示互相交流。通常與往、去並用。給、送來。可取代某些動詞,表示當時情境中的某個動作。與「會」(ē)、「袂」(bē)連用,表示能力可或不可。接於動詞之前,表示動作意願。當補語,用在動詞後,表示動作的方向。當補語,表示完成。
(對下屬講話)來----一下。
來生、下輩子。
1.從別處到此處、由遠到近。與去、往相對。例:轉來。 2.從某個時間點一直至現在。例:自古以來。 3.做某種動作。可廣泛取代被省略的動詞。例:亂來。 4.用於動詞前,表意願。例:來去轉(回去)。 5.當口語中的襯字,無義。例:跈等來。
形容往來進出頻繁。例:阿伯擔著怪病,醫院來來去去毋知走了幾多輪。(伯父生了怪病,醫院來來去去不知跑了多少次。)
形容不斷的來去。例:愛過年了,買年貨个人來來往往,嶄然多。(要過年了,買年貨的人來來往往,十分多。)
去。例:廟項有人做戲,遽遽食飽夜來去看戲。(廟會上有人演戲,快點吃飽晚飯去看戲。)
口語化「走了」、「回家」之意。一般說法為「來去轉」,而「來去歸」為高雄屏東六堆客家話之獨特用法。例:斷烏了!𠊎愛來去歸哩。(天黑了!我要走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