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動] 1.由胃逆出。如:「吐血」、「嘔吐」、「上吐下瀉」。 2.把吞沒的東西退還。如:「吐出贓款」、「歸你的,自拿去;不歸你的,請全數吐出來吧!」
[動] 1.使東西從口中出來。如:「吐痰」、「吐哺」。《水滸傳》第六回:「見洒家是個和尚,他道不利市,吐一口唾走入去了。」 2.發出、說出。如:「吐露」、「堅不吐實」、「一吐為快」。唐.白居易〈慈烏夜啼〉詩:「慈烏失其母,啞啞吐哀音。」 3.釋放、放出。如:「窗外的夜來香吐放出濃郁的芳香。」 4.摒棄、拋棄。《左傳.僖公五年》:「若晉取虞,而明德以薦馨香,神其吐之乎?」 [名] 文詞、言詞。如:「吐屬典雅」。《南史.卷五二.梁宗室傳下.始興忠武王憺傳》:「暎弟曄字通明,美姿容,善談吐。」
腹中或胸中物自口湧出的現象。[例]嘔吐、吐血、上吐下瀉 交出。[例]吐出贓款
利用氣流與舌頭使勁,排出口中的東西。[例]吐痰、吐哺 說出。[例]吐露、傾吐、一吐為快 顯露、散放。[例]吐穗、吐絮 言詞、語句。[例]談吐、吐屬
硬的吐出來,軟的就吞下。比喻畏強欺弱。參見「柔茹剛吐」條。《漢書.卷八三.薛宣傳》:「前為御史中丞,執憲轂下,不吐剛茹柔,舉錯時當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