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形] 1.怠惰。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:「慢,惰也。」 2.驕傲、不禮貌的。如:「傲慢」、「輕慢」、「侮慢」。 3.速度低、不快的。如:「慢車」、「動作很慢」。 [副] 1.遲緩的。如:「請慢走」。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輕攏慢撚抹復挑,初為霓裳後六么。」 2.從緩、稍緩。如:「且慢生氣,先聽聽他怎麼說。」、「慢點兒告訴他,過陣子再說吧!」 [動] 輕侮、輕視。《左傳.襄公三十一年》:「大官大邑,所以庇身也,我遠而慢之。」唐.韓愈〈答馮宿書〉:「雖不肖人至,未嘗敢以貌慢之。」 [名] 宋詞的體制。長調稱為「慢」,以調長聲緩得名。如聲聲慢、揚州慢、木蘭花慢等。
速度低緩的。與「快」相對。[例]慢車、動作很慢 稍緩。[例]且慢生氣,先聽聽他怎麼說。 態度冷漠、不禮貌的。[例]傲慢、輕慢、怠慢 宋詞的體制。長調稱為「慢」,以調子長、聲音緩慢而得名。如聲聲慢、揚州慢、木蘭花慢
玩世不恭。三國魏.嵇康〈司馬相如贊〉:「長卿慢世,越禮自放。」唐.李白〈贈友人〉詩三首之三:「慢世薄功業,非無胸中畫。」
沒本事、不中用。《水滸傳》第三一回:「那廝們慢仗些的,趁活捉了。敵他不過的,必致殺害。」也作「慢張」、「慢帳」。
緩慢的。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:「慢俄延,投至到櫳門兒前面,剛那了一步遠。」
1.態度高傲,沒有禮貌。例:傲慢。 2.速度低。例:慢車。
四縣不說「慢慢」,說成「慢慢仔(音man55 man55 e31四)」。速度遲緩的模樣。例:這段路个風景盡靚,做得慢慢(仔)行。(這段路的風景很美,可以慢慢走。)
原指藤蔓緩慢的生長纏繞。後來借喻行為上的緩慢漸進,以取得對方好感。例:「阿哥戀妹莫鬥緊,慢慢纏來心會生。」引自客家山歌<消遣歌>。
原是一種速度慢,字少腔多的戲曲唱腔。後來用以比喻做事慢吞吞的樣子。例:講長途電話莫恁慢板,盡浪費錢。(講長途電話不要這麼慢吞吞,很浪費錢。)
動作慢的牛只能喝到混濁的水。比喻行動要快,否則只能得到較差的東西。例:大減價都過忒兩日,你今晡日正去,真係慢牛食汶水。(大減價都過兩天,你今天才去,真是慢牛喝混濁的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