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形] 空虛、空腹。如:「枵腹從公」。《新唐書.卷九○.殷開山傳》:「公等勿與爭,糧盡眾枵,乃可圖。」
1.大的樣子。 南朝宋.謝靈運〈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〉:「空班趙氏璧,徒乖魏王瓠。」李善注引《莊子》:「非不枵然大也。」 2.空虛的樣子。唐.劉禹錫〈猶子蔚適越誡〉:「若知彞器乎?始乎斲輪,因入規矩,刳中廉外,枵然而有容者。」 3.飢餓的樣子。宋.蘇軾〈送筍芍藥與公擇〉詩二首之一:「久客厭虜饌,枵然思南烹。」
轆轆,擬聲詞,形容空腹的鳴叫聲。「枵腸轆轆」指肚子餓得咕咕作響,形容極為飢餓。如:「尚未近午,卻早已枵腸轆轆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五.西湖主》:「忽僮僕肢體微動,喜而捫之。無何,嘔水數斗,醒然頓蘇。相與曝衣石上,近午始燥可著。而枵腸轆轆,飢不可堪。」
空著肚子。宋.陸游〈幽居遣懷〉詩:「大患元因有此身,正須枵腹對空囷。」宋.范成大〈除夜感懷〉詩:「匏瓜謾枵腹,蒲柳無真姿。」
餓著肚子辦理公務。形容不顧己身,勤於公事。《糊塗世界》卷九:「這年又是荒年,每日又要走路,一路上人煙零落,無處買東西吃,就有買的,也比平時加了幾倍,這些兵倒弄成了個枵腹從公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