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名] 1.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。如:「音樂」、「奏樂」、「軍樂」。《論語.子路》:「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」 2.六經之一。即樂經,相傳亡於秦火。如:「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,謂之六經。」 3.姓。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。
[動] 喜好、欣賞。用於文言文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」
[名] 地名用字。如大陸地區河北省有樂亭、山東省有樂陵。
[形] 歡喜、愉悅。如:「快樂」、「歡樂」、「樂事」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」 [名] 1.快樂的事或態度。如:「人生一大樂」。《左傳.隱公元年》:「其樂也融融。」《論語.雍也》:「回也不改其樂。」 2.泛指聲色情事。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。」 [動] 1.笑。如:「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!」 2.喜愛。如:「樂於助人」、「樂於行善」。
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。[例]音樂、奏樂、軍樂 六經之一。即《樂經》,相傳亡於秦始皇焚書。[例]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謂之六經。 姓。
1.形容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。例:音樂。 2.六經之一。即《樂經》,相傳亡於秦始皇焚書。 3.姓。
1.歡喜、愉快。例:快樂。 2.灑脫無憂慮。例:樂線。
彈奏音樂所使用的器具。種類繁多,通常可分為弦樂器、管樂器、敲擊樂器等三大類。例:在恁多樂器裡肚,佢單淨會鋸弦仔。(在這麼多樂器中,他只會拉胡琴。)
願意、甘願。例:有麼个事情就當面講,𠊎當樂意摎你𢯭手。(有什麼事就直說,我很願意幫你的忙。)
形容凡事順應自然,不愁不憂,常保快樂的樣子。例:佢麼个事情就毋使做,一日到暗出去尞,實在樂線。(他什麼事都不用做,一天到晚出去玩,實在悠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