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副] 1.連續不斷。如:「綿延」、「連綿」。 2.細密的。如:「綿密」。 [名] 1.精細的絲絮。如:「絲綿」。《晉書.卷二四.職官志》:「秋絹二百匹,綿二百斤。」唐.韓愈〈河南令張君墓誌銘〉:「度支符州,折民戶租,歲徵綿六千屯。」 2.棉花、棉絮,同「棉」。明.歸有光〈先妣事略〉:「孺人之吳家橋,則治木綿,入則,則緝纑,燈火熒熒,每至夜分。」 3.形狀、質地像綿的物體。如:「海綿」。宋.陸游〈醉中懷眉山舊游〉詩:「想見東郊攜手日,海棠如雪柳飛綿。」 4.《詩經.大雅》的篇名。共九章。根據〈詩序〉:「〈綿〉,文王之興,本由大王也。」乃嘉美太王及文王之詩。首章二句為:「綿綿瓜瓞,民之初生。」 5.姓。如晉朝有綿思。 [形] 微薄、微弱。同「棉」。如:「綿薄之力」。《漢書.卷六四上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.嚴助》:「且越人綿力薄材,不能陸戰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五四.列傳.李晟》:「淮南兵綿弱,鄆人素易之。」
精細的絲絮。[例]絲綿 連續不斷。[例]綿延、連綿、細雨綿綿 細密的。[例]綿密 形狀、質地像綿的物體。[例]海綿、塑膠綿
地名。春秋晉地,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。相傳介之推於該地因隱遁焚身而死,晉文公於是以綿上之田作為其祭田。
綿裡裹刺,笑裡藏刀。比喻外表和善,而內心陰毒。元.秦𥳑夫《東堂老》第一折:「都是些綿中刺,笑裡刀,那一個出得他摑打撾揉。」
連續不絕。[例]盛開的花朵,綿亙於田野。
1.接連不斷的。例:綿延。 2.周而細密。例:綿密。 3.形狀或質地像綿的物體。例:塑膠綿。 4.弱。例:綿薄。 5.爛。例:綿冬瓜。
連續不斷。例:中央山脈從北到南綿延幾下百公里。(中央山脈自北至南綿延數百公里。)
爛掉。例:這水果綿忒,食毋得哩。(這水果爛掉,不能吃了。)
1.形容腐爛敗壞。例:這柑仔綿綿,就莫食了,食了驚會肚屎痛。(這橘子腐爛了,就不要吃了,吃了恐怕會肚子痛。) 2.形容煮得稀爛。例:飯煮到綿綿,老人家較食得落。(飯煮稀爛,老人家比較容易吃得下。)
動物名。角較山羊短小,性溫順,毛長而軟,可織呢絨,並可製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