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名] 1.合宜的事情。《論語.為政》:「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《淮南子.齊俗》:「為義者,布施而德。」 2.正道、正理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,無是餒也。」 3.死節、殉難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故國有患,君死社稷謂之義。」《宋史.卷四五○.忠義傳五.尹穀傳》:「尹務實,男子也,先我就義矣。」 4.法則。《呂氏春秋.孟春紀.貴公》:「無偏無頗,遵王之義。」 5.意思。如:「意義」、「字義」。漢.孔安國〈尚書序〉:「以所聞伏生之書,考論文義,定其可知者,為隸古定。」 6.功用。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:「故君子動則思禮,行則思義,不為利回,不為義疚。」 7.姓。如漢代有義縱。 [形] 1.合於正義的。如:「義民」、「義婦」、「義舉」。《書經.康誥》:「汝陳時臬事,罰蔽殷彞,用其義刑義殺,勿庸以次汝封。」 2.用來周濟公眾的。如:「義莊」、「義塾」、「義舍」。《三國志.卷八.魏書.張魯傳》:「諸祭酒皆作義舍,如今之亭傳。」 3.假的,有其名而非真、非親的。如:「義父」、「義子」、「義肢」、「義齒」。
合於公理正道。[例]正義、義舉、見義勇為 情誼。[例]情義、忘恩負義 意思。[例]意義、顧名思義、斷章取義 用為公益、救助的。[例]義倉、義賣、義演 非自然而給以名義以替代自然的。[例]義父、義子、義肢 義務性質。[例]義工
為正義而勇往直前,毫不猶豫。《史記.卷一一七.司馬相如傳》:「觸白刃,冒流矢,義不反顧,計不旋踵。」也作「義無反顧」。
猶「義無反顧」。見「義無反顧」條。01.《史記.卷一一七.司馬相如列傳》引漢.司馬相如〈喻巴蜀檄〉:「夫邊郡之士、聞烽舉燧燔、皆攝弓而馳、荷兵而走、流汗相屬、唯恐居後、觸白刃、冒流矢、義不反顧、計不旋踵、人懷怒心、如報私讎。」(源)02.清.方苞〈李剛主墓誌銘〉:「倘一旦揚子於朝、以學士或御史中丞徵、子將亡命山海而義不反顧乎?抑猶躊躕不能自決也?」
不因取悅於人而違反正義。《史記.卷九七.陸賈傳》:「平原君為人辯有口,刻廉剛直,家於長安。行不苟合,義不取容。」
1.合於正理正道。例:正義。 2.情誼。例:情義。 3.慷慨救助、用為公益的。例:義賣。 4.非自然擁有,而給以名義替代自然的。例:義父爺。 5.義務性質的。例:義工。
原指自願組成保鄉衛國的軍隊,引申為義工隊。例:里長希望大家參加環保義勇軍,共下來做環保。(里長希望大家參加環保義勇軍,一起來做環保。)
1.泛指人在社會中應盡的職事。例:受國民教育係每個國民个權利,也係義務﹝又讀ngi33 vu11海﹞。(受國民教育是每個國民的權利,也是義務。) 2.付出而不接受報酬的行為。例:逐日早晨阿姆就去醫院做義工,義務﹝又讀ngi33 vu11海﹞摎病人𢯭手。(每天早上媽媽都去醫院做義工,義務幫助生病的人。) 3.法律或契約上規定所應負的責任。例:納稅係國民應盡个義務﹝又讀ngi33 vu11海﹞。(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。)
國民應受的教育。年滿一定年歲的兒童,國家可強迫其入學。其受教育的年限各國不同,我國現行法制規定年滿六歲兒童,須接受六年國民小學教育,及三年國民中學教育。例:自從有了義務教育﹝又讀ngi33 vu11 gau11 rhug2 海﹞以後,不管係窮人抑係有錢人个細人都做得讀書。(自從有了務教育以後,不管是窮人或是有錢人的小孩都可以讀書。)
稱謂。收認為兒子但非自己親生者。例:佢無降細人仔,就認𠊎做義子。(他沒有生小孩,就認我做義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