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動] 1.陸地行走稱為「跋」。如:「跋山涉水」。《詩經.鄘風.載馳》:「大夫跋涉,我心則憂。」漢.毛亨.傳:「草行曰跋,水行曰涉。」 2.踐踏。如:「跋胡疐尾」、「跋前疐後」。 3.迴轉。唐.李商隱〈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〉詩:「韓公堆上跋馬時,迴望秦川樹如薺。」《資治通鑑.卷一九一.唐紀七.高祖武德九年》:「(建成、元吉)覺變,即跋馬東歸宮府。」元.胡三省.注:「跋馬者,搖駷馬銜,偏促一轡,又以兩足搖鼓馬腹,使之迴走。」 [名] 1.文體名。寫於書籍、文章、字畫或碑帖等後面言簡意賅的文字稱為「跋」。跋文內容多屬評介、鑑定或考據等性質。 2.姓。如五代後梁有跋異。
在陸地上行走。[例]跋山涉水 寫於書籍、文章、字畫或碑帖等後面的文字。內容多屬評介、鑑定或考據性質。[例]這幅卷軸後面有名家親筆寫的跋,十分珍貴。
比喻陷入困境,進退兩難。參見「跋胡疐尾」條。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二三.灤陽續錄五》:「無事之時,望影藏匿,跋前疐後,日不聊生。」
比喻陷入困境,進退兩難。參見「跋胡疐尾」條。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然而公不見信於人,私不見助於友,跋前躓後,動輒得咎。」
人說話前後不一或與事實不符。《三寶太監西洋記風俗演義》第一六回:「天師心裡想道:『這和尚今番卻有些跋嘴了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