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動] 1.趴,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。如:「倒伏」、「伏案」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坐毋箕,寢毋伏。」 2.隱藏、隱匿。如:「蟄伏」、「危機四伏」、「晝伏夜出」。《老子》第五八章:「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」 3.降服、使屈服。如:「降龍伏虎」、「制伏」。 4.低落下去。如:「伏地挺身」、「此起彼伏」。 5.承認、承受。如:「伏罪」、「伏法」。《文選.班彪.王命論》:「遇折足之凶,伏斧鉞之誅。」 6.佩服、信服。同「服」。唐.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曲罷曾教善才伏,妝成每被秋娘妒。」 [形] 隱藏不露的。《文選.左思.蜀都賦》:「漏江伏流潰其阿。」 [名] 參見「伏日」條。 [副] 對尊長自謙的敬辭。《文選.枚乘.七發》:「伏聞太子玉體不安,亦少閒乎?」《漢書.卷四.文帝紀》:「臣伏計之,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。」
趴著,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。[例]倒伏、伏案 隱藏、隱匿。[例]埋伏、危機四伏、晝伏夜出 降服、使屈服。[例]制伏、降龍伏虎 低落下去。[例]此起彼伏、伏地挺身 認罪、受罰。[例]伏法、伏誅 自夏至後第三庚日起,每十日為一伏。共有三伏,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。
趴下、低伏下來。[例]他伏下身體,隱匿在草叢裡,以免被敵人發現。
趴下、低伏下來。如:「他伏下身體,隱匿在草叢裡,以免被敵人發現。」
承認錯誤、不對。宋.楊无咎〈雨中花令.惆悵紅塵千里〉詞:「擬待歸來伏不是,更與問、孤眠子細。」《宋元戲文輯佚.風流王煥賀憐憐》:「伏不是權且恕我,有好處單饒折過。」
1.仆倒、倒伏。面和身體朝下。例:伏案。 2.趴著,身體往前傾靠於物體上。例:伏等。
1.藏匿、隱匿。例:埋伏。 2.降服、使投降及屈服。例:制伏。 3.承認、受罰。例:伏罪。 4.時令名。自夏至後第三庚日起,每十日為一伏。有三伏,分別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共三十日,為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。又被稱為「伏天」、「三伏天」等。
趴下。例:火燒屋該下,愛記得摎身體伏下﹝又讀pug2 ha24南﹞去,恁樣正毋會食著煙。(火災時,要記得把身體趴下去,這樣才不會吃到煙。)
趴著。例:這條狗在路項伏等﹝又讀pug2 nen24海 pug5 nen53平 pug2 den31南﹞,看起來當𤸁﹝當悿﹞个樣仔。(這條狗在路上趴著,看起來很累的樣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