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動] 1.拋擲、投入。《集韻.平聲.桓韻》:「攛,擲也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三二回:「武行者把那兩個屍首,都攛在火裡燒了。」 2.匆促行事。如:「事前不準備好,臨時現攛。」 3.發怒。如:「才說完,他就跟我攛啦!」
拋擲、投扔。[例]攛下 匆促辦事。[例]臨時現攛 慫恿、教唆。[例]攛掇
慫恿、詐騙。《醒世恆言.卷三七.杜子春三入長安》:「莫說舊時那些幫閒不作家的朋友又來攛哄,只那韋氏出自大家,不把銀子放在眼裡的,也只圖好看,聽其所為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六:「老和尚又怕智圓煩惱,越越的攛哄他歡喜,瞞得水洩不通。」
形容眾人七嘴八舌,從旁慫恿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「眾人起初吃酒寫合同時,大家攛哄鳥亂,心下還有信有不信的意思,如今見他拿出精晃晃白銀來做用錢,方知是實。」
慫恿、唆使。《西遊記》第二七回:「三藏自此一言,就是晦氣到了,果然信那獃子攛唆,手中捻訣,口裡念呪。」《醒世恆言.卷三○.李汧公窮邸遇俠客》:「那婆娘一味不捨得這絹疋,專意攛唆老公害人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