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動] 1.燒烤、燒灼。如:「炙手可熱」。《詩經.小雅.瓠葉》:「有兔斯首,燔之炙之。」 2.受薰染、陶冶。《孟子.盡心下》:「非聖人而能若是乎?而況於親炙之者乎?」 [名] 烤熟的肉食。《史記.卷八六.刺客傳.專諸傳》:「酒既酣,公子光詳為足疾,入窟室中,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。」
燒烤、燒灼。[例]炙肉、炙熱 受薰陶、感染。[例]親炙、薰炙
用火烤冰以求乾燥。比喻所做的和所求的剛好相反。《抱朴子.外篇.刺驕》:「欲望肅雍濟濟,後生有式,是猶炙冰使燥,積灰令熾矣。」
地位尊貴、聲威顯赫的態勢。見「炙手可熱」條。01.宋.劉克莊〈專壑堂記〉:「半山之進也、與群小共國;其退也、炙手之勢一寒、翹材之客皆去。」
手一接觸就感覺熱得燙人。比喻人地位尊貴,氣勢熾盛。[例]他現在是公司炙手可熱的人物,許多重要的業務都由他全權負責。
1.煎、煮、燒烤。例:炙茶。 2.取暖。例:炙暖。
用火將水煮沸。例:佢當在該炙滾水,準備加下人客來愛泡茶。(他正在那燒開水,準備等一下客人來要泡茶。)
近火取暖。例:現下外背天時恁冷,你遽遽入屋下來炙火。(現在外頭天氣寒冷,你趕快進屋來烤火取暖。)
「火囪」即從前拿來取暖用的竹製器具。「炙火囪」是指從前拿來取暖用的竹製器具,當中放一陶缽,置放燒過正熱的火炭,上面架高,把手腳放在上面取暖。例:頭擺个人,在寒天時係用炙火囪來燒暖身體。(以前的人,在冬天時是靠火甕取暖。)
1.將肉放在架上用火烤熟。例:現代人過八月半就湊伴炙肉,結果大家就無看著月光。(現代人過中秋節就結伴烤肉,結果大家就沒看月亮。) 2.用火烤熟的肉。例:炙肉愛趕燒食,冷忒就會變較硬。(烤肉要趁熱吃,冷了就會變得比較硬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