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名] 1.含碳物質在不完全燃燒或加熱時所得到的殘留物。《說文解字.火部》:「炭,燒木餘也。」如:「焦炭」、「木炭」。 2.方言。指煤。《史記.卷四九.外戚世家》:「(少君)至宜陽,為其主入山作炭,(寒)暮臥岸下百餘人,岸崩,盡壓殺臥者,少君獨得脫,不死。」《正字通.火部》:「炭,石炭。今西北所燒之煤,即石炭。」 3.姓。如漢代有炭虬。
指煤,為古代植物長久埋在地下漸漸分解而形成。 含碳物質在不完全燃燒或加熱時所得到的殘留物。[例]焦炭、木炭、煤炭
古代植物長時間埋藏地下,在一定的壓力、溫度作用下,逐漸變成煤的過程。[例]煤因炭化強度的不同,而分為泥煤、褐煤、煙煤和無煙煤四種。
古代植物長時間埋藏在地下,在高溫、高壓作用下,逐漸變成煤的過程。也稱為「煤化」。
用炭末和泥土擣緊所製成的圓柱狀燃料,可用來燃燒取暖。制法似土墼,因此得名。宋.吳自牧《夢粱錄.卷一三.諸色雜貨》:「供香餅炭墼,并挑擔賣油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