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名] 1.人及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。可分外耳、中耳、內耳三部分。 2.凡器物兩旁附有以便於提攜的把手均稱為「耳」。《易經.鼎卦.六五》:「鼎,黃耳金鉉。」《史記.卷二八.封禪書》:「有雉登鼎耳雊,武丁懼。」 3.形狀像耳朵的東西。如:「木耳」、「銀耳」。 4.姓。如明代有耳元明。 5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 [動] 聞、聽。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:「中大夫,晉重列也。今無功而受,非晉臣之意,君其耳而未之目邪?」《漢書.卷九七.外戚傳上.孝景王皇后傳》:「又耳曩者所夢日符,計未有所定。」 [助] 1.位於句末,表決定的意思。相當於「矣」、「了」。《史記.卷一一○.匈奴傳》:「且所給備善則已;不備,苦惡,則候秋孰,以騎馳蹂而稼穡耳。」 2.位於句末,表限制的意思。相當於「而已」、「罷了」。《論語.陽貨》:「二三子,偃之言是也!前言戲之耳。」
脊椎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。分外耳、中耳、內耳。[例]牛耳、如雷貫耳 器物兩旁所附似耳的把手。[例]鼎耳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。[例]木耳、銀耳 助詞。相當於「而已」、「罷了」。[例]想當然耳。
兩耳下方分泌唾液的腺體。可分泌唾液至口腔,內含澱粉酶及黏液素,可幫澱粉分解及潤滑食物。也稱為「腮腺」。
在臉頰上打一巴掌。《清平山堂話本.花燈轎蓮女成佛記》:「放了一隻手,看著和尚臉上,只一拍,打個大耳光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五回:「我們少爺今天出去,一定吃了人家兩個耳光沒有回手,所以那般動怒。」也作「刮子」、「聒子」、「耳刮子」、「耳聒子」、「耳摑子」。
1.節字古寫為字的偏旁時,楷書作ㄗ狀,俗稱為「耳刀兒」。也稱為「單耳刀兒」。 2.阜邑二字,為字的左右偏旁時,楷書作阝狀,俗稱為「耳刀兒」。也稱為「雙耳刀兒」。
1.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。例:耳公、耳空。 2.附於器物兩旁似耳的把手,為提掛之用。例:盎耳。
僅四縣用,海陸為「耳空」。人與動物的聽覺器官。例:狗仔个耳公當精,當遠个聲都聽得著。(狗的耳朵很靈敏,很遠的聲音都聽得到。)
僅四縣用,海陸為「耳空尾薄」。形容極為容易聽信他人的話。例:佢耳公尾薄,人講麼个佢就信麼个。(他耳根子軟,人家說什麼他就信什麼。)
僅四縣用,海陸為「耳空」。耳朵洞。例:泅水該下愛細義,莫分水流入耳公空。(游泳時要小心,不要讓水流入耳朵洞。)
原來形容一個人的耳朵往上翹,喻得意狀。例:分先生講佢兩句,佢就耳劇劇(仔)。(給老師讚美幾句,他就得意得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