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名] 1.動物名。哺乳綱長鼻目。力強,性溫馴。皮厚,毛少,耳大,鼻長圓筒狀,能伸捲自如,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。產於印度、非洲等熱帶地區。現生存者有非洲象與亞洲象二種,前者凶野難馴,後者則溫馴。俗稱為「大象」。 2.形狀、樣子、狀態。如:「景象」、「圖象」、「天象」、「氣象」。 3.法令、法律。《國語.齊語》:「設象以為民紀,式權以相應。」 4.《易經》十翼之一。參見「象傳」條。 5.古代一種執干戈作擊刺狀的舞蹈。《詩經.周頌.維清.序》:「〈維清〉,奏象舞也。」漢.鄭玄.箋:「象舞,象用兵時刺伐之舞,武王制焉。」 6.姓。如秦代有象武。 [動] 1.相似。通「像」。唐.李白〈古風〉詩五九首之三:「額鼻象五嶽,揚波噴雲雷。」 2.摹擬、效法。《左傳.襄公三十一年》:「君有君之威儀,其臣畏而愛之,則而象之,故能有其國家。」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教之六書,謂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聲、轉注、假借。」
動物名。哺乳綱長鼻目。力強,性溫馴。皮厚,毛少,耳大,鼻長圓筒狀,能伸捲自如,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。產於印度、非洲等熱帶地區。 △大象 樣貌、狀態。[例]景象、氣象、萬象更新 摹擬。[例]象形、象意
1.觀察事物所呈現的現象。《易經.繫辭下》:「吉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知來。」 2.六書之一。為描繪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。參見「指事」條。
1.人偶。 2.祭禮中戴假面具的人。《漢書.卷二二.禮樂志》:「常從倡三十人,常從象人四人。」
《易經》十翼之一,是解釋爻象的文辭。相傳為孔子所作。也稱為「象辭」。
(文)
(1) (姓)。 (2) (動)象。 (3) 棋子之一。 (4) [四色牌]ê牌之一。
動物名。哺乳綱長鼻目。力強,性溫馴。皮厚,毛少,耳大,鼻長圓筒狀,能伸捲自如,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。產於印度、非洲等熱帶地區。現生存者有非洲象與亞洲象二種,前者凶野難馴,後者則溫馴。形狀、樣子、狀態。法令、法律。易經十翼之一。古代一種執干戈作擊刺狀的舞蹈。姓。如秦代有象武。相似。摹擬、效法。
大象。哺乳動物。體型龐大,草食性,有大耳長鼻,性溫和,常被當作搬運的畜力。象棋黑子的第三子。
象夫
1.動物名。哺乳綱長鼻目。力強,性溫馴。皮厚,毛少,耳大,鼻長圓筒狀,能伸捲自如,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。產於印度、非洲等熱帶地區。 2.樣貌、狀態。例:氣象。 3.易經十翼之一。例:象傳。 4.姓。
1.一種棋戲。兩人對下,黑棋與紅棋各有將士象或帥仕相等十六顆子,各子走法不同。棋盤由九條直線與十條橫線組成,中間畫有河界。雙方交替走子,以攻死對方的將或帥為勝。例:阿公這下在伯公廟脣个大樹下搞象棋,較晝兜會轉來食晝。(爺爺現在在土地公廟旁的大樹下玩象棋,臨近中午時會回來吃中餐。) 2.象棋遊戲所使用的棋子。例:象棋少隻子,無辦法搞哩!(象棋少個棋子,沒辦法玩了!)
象上顎的二根巨大門牙。可雕刻加工製成各種裝飾品或器具。例:禁止象牙个交易,最重要个目的係為著保護大象。(禁止象牙的交易,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