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聲不響,不流露感情。語本唐.韓愈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贈太尉韓公神道碑銘〉。後用「不動聲色」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
01.宋.程頤〈明道先生行狀〉:「眾憂以為甚難,而先生為之沛然。雖當倉卒,不動聲色。」 02.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 03.《封神演義》第八一回:「長兄,不必勞師動眾,他自然盡絕,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無邊。不動聲色,令周兵六十萬餘人自然絕滅。」 04.《明史.卷一四九.夏原吉列傳》:「每旦,原吉入佐太孫參決庶務。朝退,諸曹郎御史環請事。原吉口答手書,不動聲色。」 05.《浮生六記.卷二.閒情記趣》:「及蔣韻香、陸橘香、周嘯霞、郭小愚、華杏帆、張閑酣諸君子,如梁上之燕,自去自來。芸則拔釵沽酒,不動聲色,良辰美景,不放輕過。」
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
近義:不露聲色
反義:形於辭色
參考詞語:「不動聲氣、不發聲色、聲色不動」
「不動聲色」原作「不發聲色」。韓愈是唐代文學家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氣勢宏偉、融會古今,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為學高識廣,曾任國子博士,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,頗負盛名。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,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。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:與人保持距離,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;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嚴明,只就法律論斷,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。後來「不動聲色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如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