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時著重搜求、摘取漂亮詞句,而少深入研究。語出《吳書》。後亦用以指寫作時,多套用前人的章法、語句,而不講究創意。
01.《三國志.卷四七.吳書.吳主傳》裴松之注引《吳書》:「吳王浮江萬艘,帶甲百萬,任賢使能,志存經略,雖有餘閒,博覽書傳歷史,藉採奇異,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。」(源) 02.《舊唐書.卷一九○.文苑列傳中.劉憲》:「殿下居副君之位,有絕人之才,豈假尋章摘句,蓋資略知大意,用功甚少,為利極多。」 03.唐.李賀〈南園〉詩一三首之六:「尋章摘句老雕蟲,曉月當簾挂玉弓。不見年年遼海上,文章何處哭秋風?」 04.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三回:「尋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興邦立事?」 05.《清史稿.卷一○八.選舉志三》:「二十二年,以繙譯科大率尋章摘句,無關繙譯本義,詔停。」
讀書時著重搜求、摘取漂亮詞句,而少深入研究。&寫作時,多套用前人的章法、語句,而不講究創意。
參考詞語:「搜章摘句、摘句尋章、摘句搜章」
「尋章摘句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讀書時著重搜求、摘取漂亮詞句,而少深入研究。典源出自《吳書》。三國時劉備蜀軍攻打東吳,吳主孫權派使者趙咨向魏文帝曹丕求援。曹丕用嘲笑的語氣問趙咨:「你們吳國的君主很知道要讀書嗎?」趙咨回答說:「吳王率領百萬雄兵,任賢使能,志存經略。如有空閒,就博覽群書,領略其精髓,不像普通的讀書人,只知道搜求、摘取漂亮詞句,而不深入研究。」後來「尋章摘句」被用來形容讀書時著重搜求、摘取漂亮詞句,而少深入研究。如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三回:「尋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興邦立事?」亦用以指寫作時,多套用前人的章法、語句,而不講究創意。如唐.李賀〈南園〉詩一三首之六:「尋章摘句老雕蟲,曉月當簾挂玉弓。不見年年遼海上,文章何處哭秋風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