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心比心,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。語出晉.傅玄《傅子.卷一.仁論》。
01.晉.傅玄《傅子.卷一.仁論》:「夫仁者,蓋推己以及人也,故己所不欲,無施于人,推己所欲,以及天下。」(源) 02.宋.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.中庸章句.第一三章》:「盡己之心為忠,推己及人為恕。」 03.宋.朱熹〈與范直閣書〉:「學者之於忠恕,未免參校彼己,推己及人,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,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。」 04.明.海瑞《海瑞集.上編.淳安縣時期.興革條例》:「不知講信修睦,不能推己及人,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。」 05.清.張惠言〈承拙齋家傳〉:「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,以身體力行為堂奧,以忝忿窒欲為牆垣,以推己及人為門戶,以書策吟詠為園囿,保吾天全吾真,處而安焉,入而自得焉。」
將心比心,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。
參考詞語:「推己況人」
在《論語.衛靈公》中,孔子說︰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意思就是說,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,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。而在晉.傅玄《傅子.卷一.仁論》中,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,認為不但要「己所不欲,無施于人」,更要「推己所欲,以及天下」。也就是說,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,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,做到「推己以及人」。因此,自己孝順父母,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;自己家庭和樂,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;自己不願遭受飢寒,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。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,才能做到「推己以及人」,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。後來「推己及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將心比心,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