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商滅亡的教訓,近在眼前。語出《詩經.大雅.蕩》。後用「殷鑒不遠」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,不可不慎。
01.《詩經.大雅.蕩》:「殷鑒不遠,在夏后之世。」(源) 02.《後漢書.卷七○.鄭孔荀列傳.鄭太》:「明公以親德之重,據阿衡之權,秉意獨斷,誅除有罪,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。且事留變生,殷鑒不遠。」 03.《魏書.卷一○○.高句麗列傳》:「璉惑其左右之說,云朝廷昔與馮氏婚姻,未幾而滅其國,殷鑒不遠,宜以方便辭之。」 04.《晉書.卷一○二.劉聰載記》:「昔齊桓公任易牙而亂,孝懷委黃皓而滅,此皆覆車於前,殷鑒不遠。」 05.《舊唐書.卷七一.魏徵列傳》:「若策名得地,則九族蔭其餘輝;委質非人,則一身不能自保。殷鑒不遠,公所聞見。」 06.《資治通鑑.卷五九.漢紀五一.靈帝中平六年》:「明公以親德之重,據阿衡之權,秉意獨斷,誅除有罪,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!且事留變生,殷鑒不遠,宜在速決。」
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,不可不慎。
近義:前車之鑑、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
反義:重蹈覆轍
《詩經.大雅.蕩》這首詩是周代末年的詩人,借托周代初期的賢君周文王斥責殷商的暴君無道,荒廢政事,不問民間疾苦,用以諷刺勸戒周厲王,同時強調要以商代滅亡的歷史為借鏡,希望君王能及時醒悟。「殷鑒不遠,在夏后之世」的意思就是說:殷人滅夏,近在眼前,殷的子孫引以為戒,今則周人滅殷,殷之亡周人更應引以為戒。後來「殷鑒不遠」被用來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,不可不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