揮灑無厚之刃、向人情空隙處運刀。見「遊刃有餘」條。01.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排調》:「范榮期見郗超俗情不淡、戲之曰:『夷、齊、巢、許、一詣垂名。何必勞神苦形、支策據梧邪?』郗未荅。韓康伯曰:『何不使遊刃皆虛?』」
參考詞語:「遊刃有餘」
此處所列為「遊刃有餘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、他在〈養生主〉這篇文章中、就用了一則「庖丁解牛」的寓言、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。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: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、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、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。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:「你是怎麼辦到的?」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「道」、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。剛開始解牛的時候、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、根本無從下手。三年之後、才有所領略、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。到了現在、已可以不藉用目視、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。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、削劈筋骨間的空隙、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、牛就分卸完成了。在這個過程中、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、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。一般好一點的廚子、每年要換一把刀、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;普通一點的廚子、每月要換一把刀、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。以硬踫硬、刀刃當然容易受損。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、分卸過幾千頭牛、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、一點損傷都沒有。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、進入牛的複雜組織、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、到處遊走、可以揮灑自如、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。所以十九年來、都不必換刀。雖然如此、每次遇到筋骨支錯聚結、難於處理的地方、我仍然會集中注意力、小心謹慎地用刀、等挑開關鍵處、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開了、就像土塊堆積在地面上一樣、「ㄏㄨㄚˋ」的一聲、牛就解好了。這時候、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、東看看西看看、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。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、收藏起來。在這則寓言中、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、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、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「無厚之刃」。文章中、莊子用「遊刃必有餘地」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、比喻處理世事、已臻得道的境界、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「遊刃有餘」這個成語、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、從容不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