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。語本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三.權謀》。 △「福無雙至」、「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」
01.《景德傳燈錄.卷一一.紫桐和尚》:「今日好個公案。老僧未得分文入手。曰:『賴遇某甲是僧。』師曰:『禍不單行。』」 02.明.高明《琵琶記》第二一齣:「福無雙降猶難信,禍不單行卻是真。」 03.《水滸傳》第三七回:「宋江聽罷,扯定兩個公人說道:『卻是苦也!正是: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!』」 04.《西遊記》第一五回:「那孽龍在於深澗中,坐臥不寧,心中思想道:『這纔是福無雙降,禍不單行。我纔脫了天條死難,不上一年,在此隨緣度日,又撞著這般個潑魔,他來害我!』」 05.明.王玉峰《焚香記》第三八齣:「姨娘,福無雙至原非謬,禍不單行總是真。奴家丈夫凶信,尚未知有無,如今又有賊兵攻城,甚是危急。」 06.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一:「正是:福無雙至猶難信,禍不單行果是真。」 07.《三俠五義》第八四回:「旁邊的白五爺早動了惻隱之心,暗想道:『黎民遭此苦楚,連個準窩棚沒有,還有水怪侵擾,可見是禍不單行。』」
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。
戰國韓國君昭侯在位第二十五年,國內發生大乾旱,民間缺糧鬧饑荒,但是昭侯卻在這個時候興建一道高大的門。楚大夫屈宜咎得知後,斷言昭侯將出不了這道門。他說:「因為韓國去年才發生秦國攻占宜陽的事情,今年又鬧乾旱、饑荒,這時不僅不憐恤人民的急難,卻只是反而更加奢侈浪費,正所謂福祐不會接連而來,禍害卻會接踵而至。」果然高門一建好,昭侯剛好去世,他竟然真的沒有出過這道門。後來「禍不單行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