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置若勿聞

ㄓˋ ㄖㄨㄛˋ ㄨˋ ㄨㄣˊ

猶「置若罔聞」。見「置若罔聞」條。01.清.陳確〈雒蜀論〉:「子瞻憤中訕詆、不為無過、然是口語之傷、非有不解之仇、置若勿聞可也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置若罔聞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置若罔聞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明朝萬曆年間發生了「妖書」事件、禍連諸多朝中大臣、驚動全國上下。當時神宗已立長子為太子、即日後的光宗。而極為受寵的鄭貴妃連生三子、有人便寫了一篇文章、說鄭貴妃謀立己子、並直指皇帝將來會改立太子。由於內容均為胡亂推測之語、時稱之為「妖書」。神宗看了非常生氣下令錦衣衛查辦、要找出寫這篇文章的人、處以極刑。一時間、傾朝都籠罩於妖書的陰影下、許多大臣因此受到牽連。當時的大學士沈一貫素與禮部侍郎郭正域不合、郭正域曾是沈一貫的學生、但郭正域一直對沈一貫不服、時常忤逆他、沈一貫因此懷恨在心。妖書事發後、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為。沈一貫知道郭正域的為人、不可能寫下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、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、不願替他出言辯護、甚至火上加油、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。神宗聽了大怒、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、並免去他的官職。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、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、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、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、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、自己也被罷官還籍、最後死於家鄉。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、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、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」、不加理會、甚至順水推舟、讓這件事擴大、連累許多無辜的人。後來「置若罔聞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、用來指雖有耳聞、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。

書證

  1. 清.陳確〈雒蜀論〉:「子瞻憤中訕詆、不為無過、然是口語之傷、非有不解之仇、置若勿聞可也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置若勿聞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