觸景生情
ㄔㄨˋ ㄐㄧㄥˇ ㄕㄥ ㄑㄧㄥˊ
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。語本元.戴良〈錢氏三樓詩序〉。
△「見景生情」、「睹物興情」
用法
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。
用在「景物觸情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妻子死後、他搬離兩人共同生活過的住所、避免觸景生情。
- 看到父親生前所使用的物品、他總不免觸景生情、悲從中來。
- 這是他回鄉後觸景生情所寫下的一首詩、裡面充滿著傷感的情緒。
- 他回故鄉探親、走到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時、不禁觸景生情、想起許多往事。
- 離開學校已經十幾年、如今再度返校、觸景生情、心裡竟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。
辨識
近義:見鞍思馬、睹物思人、撫今追昔、觸景傷情
反義:無動於衷
參考詞語:「觸景生懷」
典故說明
元朝戴良有一篇〈錢氏三樓詩序〉、一方面是錢氏兄弟蓋了樓替他們高興、一方面是因為喜愛棲碧、攬秀、玩清三座樓的名字而寫作。文中「詩人見景而生情、觸物而起興」二句、指出詩人往往因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波動、並將感受透過詩文表達出來。後來「觸景生情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指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。亦如清人趙翼《甌北詩話.卷四.白香山詩》:「坦易者、多觸景生情、因事起意、眼前景、口頭語、自能沁人心脾、耐人咀嚼。」意指淺顯易懂的詩、大多是因為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、或是因為事件而興起的意念、讀起來讓人感受深刻、意味深長、值得再三玩味。
書證
- 宋.王質《詩總聞.卷一○.南山有臺北山有萊》:「春夏之交、草木繁茂、詩人觸景生情。大率占國占家、皆當以氣象觀之;而其氣象、古人多即草木而觀、〈旱麓〉、〈皇矣〉之類是也。」
- 清.趙翼《甌北詩話.卷四.白香山詩》:「坦易者、多觸景生情、因事起意、眼前景、口頭語、自能沁人心脾、耐人咀嚼。」
- 《飛龍全傳》第七回:「那匡胤於路、不覺觸景生情感物動念、口中不住的短嘆長吁、低頭悶走。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