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讀。[例]朗誦、誦讀、吟誦
讚美。通「頌」。[例]誦美、誦德
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版本編號:2014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
動
大聲朗讀。如:「朗誦」、「誦讀」。
陳述、稱說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「子服堯之服,誦堯之言,行堯之行,是堯而已矣。」
怨謗、諷諫。《左傳.襄公四年》:「臧紇救鄫侵邾,敗於狐駘……國人誦之。」《國語.楚語上》:「臨事有瞽史之導,宴居有師工之誦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誦,謂箴諫時世也。」
背念。如:「背誦」。唐.杜甫〈可歎〉:「群書萬卷常暗誦,孝經一通看在手。」
讚美。通「頌」。《左傳.襄公三十一年》:「文王之功,天下誦而歌舞之。」
名
詩文。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家父作誦,以究王訩。」
副
公開的。通「頌」。《漢書.卷三.高后紀》:「平陽侯馳語太尉勃,勃尚恐不勝,未敢誦言誅之。」顏師古注引鄧展曰:「誦言,公言也。」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版本編號:2015_202412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