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指一樣事情明白了解,其他各事亦可類推而明白了解。#語本《朱子語類.卷八.學.總論為學之方》。後人望文生義,以「了」為「了結」之義,「一了百了」遂指主要的事一了結,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。
01.明.王守仁《傳習錄》卷下:「聖人只是知幾,遇變而通耳。良知無前後,只知得見在的幾,便是一了百了。」 02.清.李顒《二曲集.卷三.兩庠匯語》:「此所謂正己而物正,一正百正,一了百了。」 03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九回:「倘他這副月貌花容,果然珠沉玉碎,在他算是一了百了。」 04.《花月痕》第二○回:「大凡一個人,總是一死為難。當秋痕受餓時,能夠同侯氏一死,豈不是一了百了?」 05.《通俗常言疏證.死喪.一了百了》引《病玉緣劇》:「不如決意自了,轉覺一了百了哩!」
主要的事一了結,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。
宋代大儒朱熹在講述為學方法時說:「資質甚高者,一了一切了,即不須節節用工。」他的意思是:資質高的人,領悟力強,只要一個癥結了解了,其他相關問題也就能跟著了解,無須逐次漸進地下功夫。在此,「一了一切了」是用來稱讚資質好,領悟力高的人。後來「一了百了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主要的事一了結,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。這個成語中的「了」,原指了悟,後人運用時,則變用為「了結」之義,如清代小說《花月痕》第二○回:「大凡一個人,總是一死為難。當秋痕受餓時,能夠同侯氏一死,豈不是一了百了?」便是只要一死,萬事俱休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