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無所知
ㄧ ㄨˊ ㄙㄨㄛˇ ㄓ (變) ㄧˋ ㄨˊ ㄙㄨㄛˇ ㄓ
什麼都不知道。※語或本唐.白居易〈悲哉行〉。
△「一竅不通」
用法
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。
用在「愚昧無知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看他一無所知的樣子、我真的有點生氣。
- 經你這麼分析、我倒成了一無所知的人了。
- 你對他一無所知、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?
- 我對美國歷史一無所知、請問華盛頓是什麼人?
- 我跟他數年沒聯絡、目前他的情況、我一無所知。
- 在事情沒弄清楚之前、我能一無所知地去嘗試嗎?
- 你不能怪他、因為事前沒人告訴他、他確實一無所知。
- 對你指責的事、我真的是一無所知、並非想要推卸責任。
- 你記了一大堆名作家的名字、但對他們的作品卻一無所知、豈不是很奇怪?
辨識
近義:一問三不知、一竅不通、茫然無知
反義:見多識廣、無所不知、無所不曉、瞭如指掌
典故說明
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詩人、他的詩作以平易近人、老嫗(ㄩˋ)能解著稱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。安史之亂後、唐朝國力由盛轉衰、王公貴族朱門酒肉、一般百姓生活卻十分困頓、造成許多社會不公平的現象、這些都成為白居易以詩諷諫的題材。在這首〈悲哉行〉中、白居易先寫儒者為學的辛苦與貧困、經常要等到垂垂老矣才能飛黃騰達;次寫富貴人家的子弟不事學問生產、年紀輕輕就能承襲爵位、每日與人飲酒作樂、縱情聲色之間、除了荒嬉娛樂之事、其餘的事都不知道。詩句雖然淺白易懂、但悲痛諷喻之情、躍然紙上、足堪發人深省。後來「一無所知」這句成語 、可能就從詩中「其餘一無知」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。
書證
- 《隋書.卷四五.文四子列傳.庶人秀》:「逆臣賊子、專弄威柄、陛下唯守虛器、一無所知。」
- 《續資治通鑑.卷七○.宋紀七○.神宗熙寧七年》:「初、日官皆市井庸販、法象、圖器、一無所知。」
- 《警世通言.卷一五.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「當下莫道人書了退符、小學生望後便倒、扶起、良久方醒。問之、一無所知。」
- 《聊齋志異.卷八.司文郎》:「於賓客往來之地、而見一無所知之人焉。」
- 《紅樓夢》第九○回:「那雪雁此時只打諒黛玉心中一無所知了。」
- 清.金聖歎〈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序三〉:「古今之人、以瞽語瞽、真可謂一無所知、徒令小兒腸痛耳!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