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情中正平和。[例]喜怒哀樂發而中節,就是中和的表現。
即中和反應。化學上指適當的酸和鹼作用,會使酸性和鹼性消失,成為中性。[例]鹽酸和氫氧化鈉作用就產生酸鹼中和。
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版本編號:2014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
儒家以中正平和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養。後亦泛指平衡穩定、不受干擾的狀態。《禮記.中庸》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……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《荀子.致士》:「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,政之隆也。」
中和反應的簡稱。參見「中和反應」條。
地名。隸屬新北市中和區,北側緊臨板橋區,南接土城、新店,東界永和區。以舊時的中坑、漳和二莊而得名。民國六十八年一月一日,與永和同時升格為縣轄市,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為中和區。在建設上,一度落後永和甚多,自華中橋通車後,發展迅速,已能與永和並駕齊驅,臺北捷運中和線通車後,更加速了繁榮。境內名勝古蹟首推圓通寺。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版本編號:2015_202412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