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,或對故人的思念。語本唐.崔顥〈黃鶴樓〉詩。後亦用「人去樓空」形容畏罪潛逃,不知去向。
01.金.趙秉文〈鸛鵲樓〉詩:「樓成鸛鵲幾時還?人去樓空境自閑。地接連城秋水渡,河兮兩岸夕陽山。」 02.元.葉顒〈秋宵月下話休文遺跡〉詩:「山洞出雲舒畫簇,江波翻浪煥文章。汀蘭澗芷春常在,人去樓空幾夕陽。」 03.《警世通言.卷一○.錢舍人題詩燕子樓》:「人去樓空事已深,至今惆悵樂天吟。」 04.清.納蘭性德〈念奴嬌.人生能幾詞〉:「怕見人去樓空,柳枝無恙,猶掃窗間月。」
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,或對故人的思念。&形容畏罪潛逃,不知去向。
「人去樓空」這句成語顯現的是一種感慨、惋惜的情感,出自於唐.崔顥的〈黃鶴樓〉詩。此詩藉由古人乘鶴仙去的傳說,點出仙人黃鶴早已渺無蹤跡,一去不復返,只留天際的白雲,千載悠悠,表達出更深的失落情懷,將對世事茫茫的感慨表露無遺。後來「人去樓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,空留遺跡,或對故人的思念。如《警世通言.卷一○.錢舍人題詩燕子樓》:「人去樓空事已深,至今惆悵樂天吟。」用的就是這個意思。但是這個成語現在有另一種用法,形容畏罪潛逃,不知去向,大多是使用於社會事件的報導上,說明犯罪者因為畏罪而潛逃,不在原住屋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