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兩敗俱傷

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ㄩˋ ㄕㄤ
  1. 雙方相爭,同受損害。
    [例]這麼做只會弄得兩敗俱傷,對雙方沒有好處。

兩敗俱傷

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ㄩˋ ㄕㄤ
  1. 雙方互相爭鬥,同受損害。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八回:「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,將來一定兩敗俱傷,於大人反為無益。」

兩敗俱傷

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ㄩˋ ㄕㄤ

兩者相爭,俱受損傷。語本《新五代史.卷三八.宦者傳.論》。

用法

01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卷二四.外郡.靈巖山》:「因山人爭搆起見,兩敗俱傷。」 02.明.于慎行《穀山筆麈》卷五:「近世有一士夫,得人私書,奏而詰之,兩敗俱傷,為公論所薄。」 03.清.李漁《比目魚》第二五齣:「若教他無端馬革將屍褁,倒不如早向蛟龍腹內藏。還思想,休使這前功盡棄,坐看他兩敗俱傷。」 04.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八.姑妄聽之四》:「蓋不忍其憤,急於一逞,未有不兩敗俱傷者。」 05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八回:「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,將來一定兩敗俱傷,於大人反為無益。」

比喻兩者相爭,俱受損傷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兩方俱敗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鷸蚌相爭

參考詞語:「俱傷兩敗

典故說明

「兩敗俱傷」是說雙方爭戰,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。這句話出自於《新五代史.卷三八.宦者傳.論》。在傳中,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禍害遠超過女色。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,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,有很多機會,可獲得國君的信任,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。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,禍害因而潛伏滋長,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,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。但是如果動作太慢,禍患必然加深;如果動作太猛,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。遇此狀況,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,也難有所作為,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。後來「兩敗俱傷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「俱傷而兩敗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兩者相爭,俱受損傷。

書證

  1. 我勸你們說和吧!免得兩敗俱傷。
  2. 這場仗不能打,否則必然兩敗俱傷。
  3. 如果情勢對他不利,他決定來個玉石俱焚,兩敗俱傷。
  4. 這兩個人勢均力敵,龍爭虎鬥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。
  5. 你們兩人再這樣鬥下去,終究會兩敗俱傷,各不討好。
  6. 他倆就是不聽別人勸告,如今弄了個兩敗俱傷,能怪誰呢?
  7. 你們兩兄弟如果弄到兩敗俱傷,只會讓親者痛,仇者快而已。
  8. 如果縱容他們爭鬧下去,不但將會兩敗俱傷,也會傷了兩家的舊誼。
  9. 妯娌間如果再這樣鬥下去,不但家庭失和,最後也只會兩敗俱傷而已。
  10. 這麼多年來,兩兄弟鬥來鬥去,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,徒惹他人笑話。

有提到「兩敗俱傷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