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拜,行禮八次,古時對父執輩所行的禮節。「八拜之交」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。※語或出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。
01.元.馬致遠《陳摶高臥》第四折:「自家鄭恩,官封汝南王之職,便是某幼年間與今上聖人為八拜之交,患難相同,鎗刀不避。」 02.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:「有一故人,姓杜名確,字君實,與小生同郡同學,當初為八拜之交。」(源) 03.元.康進之《李逵負荊》第三折:「哥也你只說在先時有八拜之交,元來是花木瓜兒外看好。」 04.明.湯顯祖《紫釵記》第三一齣:「俺二人以八拜之交,同三軍之事,西事匆匆,未遑高宴。」 05.《喻世明言.卷四○.沈小霞相會出師表》:「老夫姓賈名石,當初沈青霞編管此地,就在舍下作寓。老夫與他八拜之交,最相契厚。」 06.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八七回:「某與兄有八拜之交,誓同富貴,此行倘有進身之階,必當舉薦吾兄,同立功業。」
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。
參考詞語:「八拜定交、八拜至交」
元代王實甫《西廂記》,是根據唐代元稹〈鶯鶯傳〉(一名〈會真記〉)改寫鋪陳而成的雜劇,內容是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,和《鶯鶯傳》不同的是,結局是完滿團圓。典源這裡節錄的是,張君瑞第一次出場向觀眾所作的自我介紹。敘述他在赴京趕考途中,路經河中府蒲關,是老友杜確所鎮守的地方,在當年還是同郡同學時,兩人曾結拜為異姓兄弟的好朋友。古時候因為對父執輩須行八拜禮,所以朋友若相交親密如同手足,經過約定,互視對方父執如同自己的親人,即可稱為「八拜之交」。後來「八拜之交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被用來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