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、清兩代科舉考試時所規定的應考文體。文章結構分為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提比、虛比、中比、後比、大結八部分,全文對格式、體裁、用語、字數有嚴格規定。其體制源於宋、元的經義。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,清光緒末年廢除。[例]《紅樓夢》中,寫賈寶玉喜歡詩詞,最討厭呆板的八股文。
比喻內容空洞、死板的文章。[例]文章寫作要有創意,別老作那些人云亦云,了無新意的八股文。
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版本編號:2014_20240821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
文體名。明、清兩代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應考文體。其體制源於宋、元的經義。最初八股考試命題採用經書中人倫治道之言,應試者據以敷陳經義,有若代聖賢立言,稱為「制義」。元仁宗以四書命題,限用朱子集注,明、清時科舉考試亦多取四書中的語句命題,故稱為「四書文」。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,清光緒末年廢除。文章結構可分為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提比、虛比、中比、後比、大結八部分,全文對格式、體裁、用語、字數有嚴格規定。也稱為「八比文」、「制藝」、「時藝」、「時文」。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版本編號:2015_202409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