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

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 (變)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

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、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語出《戰國策.趙策一》。

用法

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、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

用在「記取教訓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我們應該秉持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」的精神、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。
  2. 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。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、作為明鑑、以免一錯再錯。
  3. 俗話說: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。」你應該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、以免將來重蹈覆轍。
  4. 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、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、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。
  5. 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、就可以把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、這正是所謂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」。

辨識

近義:前車之覆、後車之鑑、懲前毖後

反義:重蹈覆轍

參考詞語:「去事之戒、來事之師、前事不忘、後事之戒、前事不忘、後代之元龜、前事之師、前事不忘、來事之師

典故說明

戰國時、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、趙襄子、韓康子、魏桓子四家。其中智伯勢力最強、野心也最大、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、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、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、只有趙襄子拒絕。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、便聯合韓、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。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、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、讓智伯陷入苦戰、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、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、滅了智氏。在此役中、張孟談立下大功、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、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、襄子驚訝地問:「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、理應受此禮遇、這樣才能服眾啊!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、你為什麼要這樣呢?」張孟談答道:「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、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、真這樣做的、未曾有過好結局。前人的教訓、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!」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。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、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、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。在此事中、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、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:「前事之不忘、後世之師。」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。後來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」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、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。

書證

  1. 《戰國策.趙策一》:「臣觀成事、聞往古、天下之美同、臣主之權均之能美、未之有也。前事之不忘、後事之師。」(源)
  2. 《史記.卷六.秦始皇本紀》:「野諺曰:『前事之不忘、後事之師也。』是以君子為國、觀之上古、驗之當世、參以人事、察盛衰之理、審權勢之宜。」
  3. 《後漢書.卷五九.張衡列傳》:「天道雖遠、吉凶可見、近世鄭、蔡、江、樊、周廣、王聖、皆為效矣。故恭儉畏忌、必蒙祉祚、奢淫諂慢、鮮不夷戮、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也。」
  4. 《舊唐書.卷五○.刑法志》:「古人云:『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。』伏願陛下念之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