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推半就
ㄅㄢˋ ㄊㄨㄟ ㄅㄢˋ ㄐㄧㄡˋ
就、本指到職、就位、俯就。引申為依隨、順從的意思。「半推半就」形容假意推辭終久俯允的樣子。語出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四本.第一折》。
用法
形容假意推辭的樣子。
用在「假意推卻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老王半推半就地、最後還是收下了錢。
- 經過一番半推半就、他還是收下禮物。
- 他先半推半就、然後才道謝坐了下來。
- 你喜歡這個東西就收下、不喜歡就拒絕、何必半推半就的?
- 對這件差事、老李雖然口有怨言、但內心必定喜歡、最後也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了。
辨識
近義:欲就還推
反義:投懷送抱
參考詞語:「半就半推」
典故說明
就、依順、順從的意思。「半推半就」一詞出自元朝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、後來多見於明清小說之中、如《二刻拍案驚奇》、《鏡花緣》。故事裡、透過紅娘的居中幫忙、崔鶯鶯和張君瑞得以在夜裡無人時私會西廂房。兩人在房中互訴衷情時、崔鶯鶯在半推半就之下、讓張君瑞吻了她的腮頰。這裡的「半推半就」是用來形容崔鶯鶯當時的心情、意指她心中早已同意、但表面上卻不答應、表現出推辭、害羞的情態。後來「半推半就」被用來形容假意推辭的樣子。
書證
- 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四本.第一折》:「半推半就、又驚又愛、檀口搵香腮。」(源)
- 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六回:「紂王見喜媚不甚推托、乃以手抹著喜媚胸膛、軟綿綿、溫潤潤、嫩嫩的腹皮、喜媚半推半就。」
- 《醒世恆言.卷八.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:「慧娘初時只道是真女人、尚然心愛。如今卻是個男子、豈不歡喜!況且已被玉郎先引得神魂飄蕩、又驚又喜、半推半就道:『元來你們恁樣欺心!』」
-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八:「程朝奉早已瞧科、就中取著三兩多重一錠銀子、塞在李方哥袖子裡道:『且拿著這錠去做樣、一樣十錠就是了。你自家兩個計較去。』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。」
- 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八三回:「後邊封出銀來、光棍們半推半就的接到手裡、謝了相主事狄希陳、歡聲如雷而散。」
- 《鏡花緣》第三○回:「國王既實意送來、想來九公也實意要收的。與其學那俗態、半推半就、耽擱工夫;據俺主意、不如從實收了、倒也爽快。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