孑然一身
ㄐㄧㄝˊ ㄖㄢˊ ㄧ ㄕㄣ (變) ㄐㄧㄝˊ ㄖㄢˊ ㄧˋ ㄕㄣ
孑然、孤獨的樣子。「孑然一身」形容孤獨一個人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五七.吳書.虞陸張駱吾朱傳.陸瑁》。
△「形單影隻」、「孤苦伶仃」
用法
形容孤獨一個人。
用在「單獨一人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他在臺灣、無親無故的、又沒有成家、至今仍是孑然一身。
- 他孑然一身、住在一間破爛的小木屋、身體虛弱多病、境遇十分凄涼。
- 他雖在這次劫難中得以倖存、但想到自己的孑然一身、不禁對未來感到茫然。
- 一直共患難的老伴去世了、兒女們也都各自成家、頓時他成了孑然一身的孤老頭。
- 她默默地投身於創作、從不追求名利、就如此孑然一身地走完人生、但卻活在眾多讀者的心中。
辨識
近義:形單影隻、形影相弔、孤苦伶仃、煢煢孑立
反義:五世同堂
「孑然一身」及「孤苦伶仃」都可用來形容孤獨而沒有依靠。 「孑然一身」純指孤單;「孤苦伶仃」不僅有孤單、且另有困苦之義。
孑然一身 孤苦伶仃 |
○ ☓ 他雖在這次劫難中得以倖存、但想到自己的∼、不禁對未來感到茫然。 |
☓ ○ ∼的獨居老人、特別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懷。 |
孑、音ㄐ|ㄝˊ。孤獨的意思。不可寫作「子」。
典故說明
「孑然一身」源自「孑然」一詞、見於三國吳陸瑁進呈孫權的奏章。三國魏明帝時、遼東太守公孫淵謀反、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。吳主孫權為顯示合作的誠意、故遣使赴遼東。但孫權此舉、卻反使公孫淵害怕會立刻引發魏國來攻、於是變節、斬了吳國來使、並將首級送至魏。孫權得知公孫淵背盟、大為憤怒、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。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、上書勸阻道:吳與遼東距離遙遠、軍隊長途遠征、必然疲憊、恐怕難以取勝。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、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、戰勢將更加不利。又即使公孫淵「孑然無所憑賴」、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、四散奔逃、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。陸瑁文中、「孑然無所憑藉」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、獨力無依的情況。後來「孑然一身」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、常用在無親無故、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、如《聊齋志異.卷六.顏氏》:「順天某生、家貧、……無何、父母繼歿、孑然一身、受童蒙於洛汭。」
書證
- 《太平廣記.卷二二二.柳芳》引《定命錄》::「柳子合無兄弟姊妹、無莊田資產。孑然一身、羈旅辛苦甚多。」
- 《京本通俗小說.志誠張主管》:「東京汴州開封府界身子裡、一個開線鋪的員外張士廉、年過六旬、媽媽死後、孑然一身、並無兒女。」
- 宋.周煇《清波雜志》卷八:「兼渠孑然一身、無所依倚、處性不能自立。」
- 《喻世明言.卷三一.鬧陰司司馬貌斷獄》:「我司馬貌只是個窮秀才、孑然一身、生死出你之手。」
- 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○:「你孑然一身、如何完得葬事?」
-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六:「我出了偌多本錢、買別人嫌僧過了。何況孑然一身!」
- 《聊齋志異.卷六.顏氏》:「順天某生、家貧、……無何、父母繼歿、孑然一身、受童蒙於洛汭。」
- 《鏡花緣》第四八回:「我現在離鄉背井、孑然一身、將來得能附驥、考個才女、心願足矣、那里還有甚麼洪福輪到身上!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