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守此失彼

ㄕㄡˇ ㄘˇ ㄕ ㄅㄧˇ

即「顧此失彼」。見「顧此失彼」條。01.《隋書.卷五七.薛道衡列傳》:「西自巫峽,東至滄海,分之則勢懸而力弱,聚之則守此而失彼。」(源)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顧此失彼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顧此失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顧此失彼原作「守此失彼」。薛道衡(西元540∼609),字玄卿,隋河東汾陰人,歷仕北齊、北周、隋王朝。與李德林、盧思道齊名,為當時文壇領袖。後因論時政,及隋煬帝妒其文才,被殺。隋文帝開皇八年,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,兼掌文翰,隨從晉王楊廣、宰相高熲出兵伐陳。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,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,說明此戰必勝。其中的第四個,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,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。而且陳的軍隊超過十萬人,以其西起巫峽、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,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;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,則會防守住這裡,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,無法全面防守。後來「顧此失彼」這句成語,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作戰時不能全面兼顧;亦用來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。出現顧此失彼」的書證如明.朱之瑜《朱舜水集.卷八.書簡五.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》:「特以不佞年垂八十,精力日衰,記性日拙,事多遺忘,顧此失彼,豈是行此大禮之時。」

書證

  1. 《隋書.卷五七.薛道衡列傳》:「西自巫峽,東至滄海,分之則勢懸而力弱,聚之則守此而失彼。」(源)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守此失彼」

有提到「守此失彼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