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巫師見到大巫師,相形見絀,法術無法施展。#語出《莊子》逸文。後用「小巫見大巫」比喻能力相差甚遠,無法相提並論。
01.《藝文類聚.卷八二.草部下.茅》引《莊子》逸文:「小巫見大巫,拔茅而弃,此其所以終身弗如。」(源) 02.《三國志.卷五三.吳書.張嚴程闞薛傳.張紘》裴松之注引《吳書》:「此閒率少於文章,易為雄伯,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,非其實也。今景興在此,足下與子布在彼,所謂小巫見大巫,神氣盡矣。」 03.《明詩記事.辛籤.卷三.倪元璐》引陶元藻《越畫見聞》:「吾生平頗愛天池書法,脫盡俗塵;及置倪公行草之旁,便如小巫見大巫,無坐立處。」 04.清.袁牧〈與梅六公子書〉:「僕調之曰:『子不見梅六公子之松,而遽以自滿耶?』崔曰:『嘻!吾之戚里也。小巫見大巫,必見之而後神氣盡焉。』」
比喻相形見絀,無法相提並論。
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曾說過:「小巫師見到大巫師,用拔茅的方式占卜,拔起茅草卻不能判斷吉凶,便把茅草拋棄,不肯請教,這就是為什麼小巫師永遠比不上大巫師的原因了。」莊子的這段話是說人如果遇到比自己更有實力的人,而不向他學習,就會相形見絀,永遠居於人下。到了三國時,文人張紘和陳琳互相欣賞對方的才學,張紘讀到陳琳的作品,馬上寫信稱讚他文筆優美。而陳琳也回信說:「這裡因為會寫文章的人少,所以我的作品才特別受重視。但和你和景興、子布比起來,就像小巫師見到大巫師一樣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。」陳琳在這封信裡,用「小巫」來比喻自己,說自己無法和張紘等三位「大巫」相比。後來「小巫見大巫」被用來比喻兩者能力相差甚遠,無法相提並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