履,行走。夷,平坦。「履險如夷」指走在危險的路上就像走在平地一樣平順。比喻人在艱難危險之中,能沉著應付,安然度過。語本《晉書.卷一一六.姚萇載記》。
01.宋.林之奇〈通問汪成都〉:「竊惟全德君子,心合高厚,次舍所臨,天地神明舉欲扶持而安全之,是以履險如夷,適遠如近。」 02.元.趙汸〈宋處士誄文〉:「履險如夷,有馮有翼。天祚高年,聿昭世德。」 03.明.唐順之《武編.前集.卷六.馬》:「又捨其駒于高峻之所,留馬母于其下,飢則放駒下山,如此一二年,則蹄腳牢硬,履險如夷。」 04.《歡喜冤家》第五回:「又看七十四籤的詩意道:『崔巍崔巍復崔巍,履險如夷去復來。身似菩提心似鏡,長安一道放春回。』」 05.《九尾狐》第五四回:「雖道路崎嶇,看那班轎夫,穩步徐行,儼同平地,足見他們是走慣的,穿深林,兜曲徑,履險如夷。」 06.《紅樓復夢》第八五回:「知足下性僻山水,特以此履奉贈,著之履險如夷,暢其游覽。」 07.《清史稿.卷一○○.樂志七》:「搴旗摩壘士氣奮,履險如夷兵不頓,有若熊虎懾鼯鼴。」 08.清.鄭觀應《盛世危言.卷二.獄囚》:「而從此周道坦坦,履險如夷矣。」 09.清.吳喬《圍爐詩話》卷五:「文信公不以詩重,而公實能詩。雲端云:『半空夭矯起層臺,人道劉安車馬來。山上自晴山下雨,倚欄平立看風雷。』有履險如夷之概。」
比喻人在艱難危險之中,能沉著應付,安然度過。
參考詞語:「履困如夷、履險若夷、赴險如夷」
「履險如夷」原作「履險若夷」。「險」、「夷」常用以比喻逆境、順境,二詞多搭配使用,如晉.史援〈後漢史君頌〉:「視險如夷,忘身逐叛。」句中表達出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態度。西晉末年,苻氏與姚氏兩族先後崛起。苻健建立前秦,而姚萇年少時跟隨兄長姚襄與前秦周旋,直到姚襄敗亡,姚萇於是率族眾投降前秦君王苻堅。後來姚萇擁兵自重,殺害苻堅,建立後秦政權。自此之後,苻氏與姚氏的仇怨愈積愈深,雙方對抗始終相決不下。安定之戰,姚萇挫敗苻堅族孫苻登,在慶功宴上,眾將領都說:「如果魏武王姚襄還在,是不會讓苻登活到今天的,陛下您用兵太過小心謹慎了。」姚萇笑著說:「我有四點不如過世的兄長姚襄。第一,他身材高大,垂手過膝,讓人見了就感到畏懼;第二,他率十萬之眾與各方勢力較量,沙場上奮勇殺敵,毫無所懼;第三,他具智識才情,能統領英雄豪傑,網羅卓異之士;第四,他統率眾人,即使身處艱難環境中,也能如同走在平地般沉著應付,上下都認為他行事誠信,願意同心協力,捨命報效。」後來成語「履險如夷」由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人在艱難危險之中,能沉著應付,安然度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