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忍無可忍」之「無」,典源作「不」。「忍不可忍」原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二四.魏書.韓崔高孫王傳.孫禮》。後用「忍無可忍」指忍耐到了極點,無法再忍受。
01.《拒約奇談》第二章:「諸君今日奔走呼號,前後響應者,豈非以美人不以平等待我,不以自由與我,受無可受,忍無可忍,始起與之爭麼?」 02.《官場維新記》第一四回:「這一來,堂裡的學生,個個都忿然不服,屢次欲與他為難,……果然那些學生忍無可忍,鬧出全班散學的事來。」 03.《唐史演義》第六○回:「公主未免挾貴自尊,曖忍無可忍,屢有違言。」
忍耐到了極點,無法再忍受。
參考詞語:「忍不可忍」
「忍無可忍」典源作「忍不可忍」。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。典源出自《三國志.卷二四.魏書.韓崔高孫王傳.孫禮》。孫禮字德達,涿郡容城人。明帝臨崩時,床下受遺詔,拜曹爽為大將軍,孫禮為大將軍長史,加封散騎常侍。孫禮為人正直光明,使曹爽行事不便,就將孫禮外放為揚州刺史。旋因爭議清河、平原地界問題得罪了曹爽,被彈劾判罪五年,後又改任為并州刺史。當時朝政由曹爽專權,國勢日漸衰退,孫禮要去并州上任前去拜見太傅司馬懿,孫禮面有忿色,卻不說話。司馬懿問孫禮是嫌并州地太小,還是怨恨分界的事處理不公?孫禮說自己氣憤的是沒辦法報明帝所托,輔佐魏室,如今曹爽專擅,天下騷動不安,國家就要危亡了!孫禮說得悲痛萬分,淚流滿面。司馬懿聽了勸慰他說:「且止,忍不可忍。」意思就是說:你先不要悲傷,要能夠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才能成就大事,想把曹爽除掉,現在還不是時機。這裡的「忍不可忍」就是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。演變到後世多改作「忍無可忍」,意思是忍耐到了極點,無法再忍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