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想入非非」是從佛經中「非想非非想處」變化而來。「非想非非想處」指佛教禪修者修習至最高的境界。語本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九。後來「想入非非」轉而用來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。 △「胡思亂想」、「異想天開」
01.清.趙翼〈題洞庭尉程前川三百首梅花詩本〉詩:「別開生面目,不落舊窠臼。妙想入非非,消寒遍九九。」 02.清.梁廷柟《曲話》卷三:「其至離奇變幻者,莫如《臨川夢》,竟使若士先生身入夢境,與四夢中人一一相見。請君入甕,想入非非;娓娓清言,猶餘技也。」 03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七回:「施大哥的一根木頭,被人家抗了去了,自然那鳥兒沒處歇,就飛走了。施大哥好才情,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。」
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。
「異想天開」及「想入非非」都有想法奇特、不切實際的意思。
「異想天開」側重於形容超乎常情、難以實現的想法;「想入非非」則側重於虛妄的想法,有時指不正當的邪思。 |
異想天開 想入非非 ○ ㄨ 有位科學家說:「所有發明都來自於∼。」 ㄨ ○ 請用藝術的眼光欣賞這些畫作,不要∼。
「想入非非」為佛經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的省略,指佛教禪修者修習到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的境界。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中,佛祖說明了禪修的幾個境界。在這個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的境界中,修禪者已能拋棄了原有的思想,感覺世俗的一切及自己的身心俱已消失,是禪修的至高境界,當是指思考能力已達超玄脫俗的意思。但後世使用此成語者,因不明「非非」的真義,整個成語轉變為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