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慧,言談間流露出的智慧。語本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文學》。後用「拾人牙慧」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。 △「人云亦云」、「拾人涕唾」
01.清.金埴《不下帶編》卷一:「寒村鄭太史,為一時西清之冠。其稱詩也,一空前論,戒拾人牙慧,謂須自我作古。」 02.清.章學誠《文史通義.外篇一.論文辨偽》:「某甲本不知文,而偏又習知文家似是而非之說,宜其拾人牙慧而又失所指,其不通二也。」 03.清.袁枚〈寄奇方伯書〉:「大概著書立說,最怕雷同,拾人牙慧。」 04.清.吳雷發《說詩菅蒯》:「余凡諸立論,斷不肯拾人牙慧。」
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。貶義。
參考詞語:「拾人牙後、襲人牙後、襲人牙慧」
「拾人牙慧」及「人云亦云」都有沿襲他人,沒有獨立見解的意思。
「拾人牙慧」多用於詩文創作,側重於沒有創見;「人云亦云」使用對象較為廣泛,側重於沒有主見。 |
拾人牙慧 人云亦云 ○ ㄨ 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,有∼之嫌。 ㄨ ○ 他做事一向有原則,絕不會是∼的人。
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,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,《晉書.卷七五.韓伯列傳》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:「康伯少自標置,居然是出群器。」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,卻自視甚高,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。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,除了愛護康伯之外,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。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,就說:「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,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。」殷浩對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頗有研究,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。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。後來「拾人牙慧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