暫時停止軍事行動,有觀望形勢的意思。#語本《荀子.王制》。後用「按兵不動」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。
01.《呂氏春秋.恃君覽.召類》:「趙簡子將襲衛,使史默往睹之,期以一月,六月而後反。……趙簡子按兵而不動。」 02.《新五代史.卷二三.梁臣傳.王景仁》:「師範以兵背城為兩柵,友寧夜擊其一柵,柵中告急,趣景仁出戰,景仁按兵不動。」 03.《水滸傳》第六八回:「史文恭聽了,又分撥人去幫助曾索。又聽得寨前砲嚮。史文恭按兵不動,只要等他入來,塌了陷坑。山後伏兵齊起,接應捉人。」 04.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回:「(何)進使人迎董卓於澠池,卓按兵不動。」 05.《封神演義》第八七回:「子牙著實傷悼,對眾門人曰:『今高蘭英有太陽神針,射人二目,非同小可,諸將俱要防備。』故此按兵不動,再設法以取此縣。」 06.《隋唐演義》第三九回:「楊義臣出師已久,未有捷音,按兵不動,意欲何為?」 07.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九回:「幕府裡面子上雖含糊答應,暗地裡卻給他個按兵不動。」
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。
近義:按甲不出、按甲休兵
反義:衝鋒陷陣、擊鼓進軍
參考詞語:「按兵不舉、按甲不動、按軍不動」
荀子,名況,戰國時趙人。學說本於孔子,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。在〈王制〉篇中,主要闡述成就聖王的制度、管理天下的方法,以及導致國家興亡的緣由,以供君王作為借鏡。典源節錄的這一段,荀子主張:國家富足強盛時,要採取中立的態度,不要為了合縱連橫這類的外交事宜而有所偏私,並停止軍事行動,在一旁等候觀看那些殘暴不仁的國家彼此爭鬥即可。後來「按兵不動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