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「隱惡揚善」。見「隱惡揚善」條。01.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二.右論帝王制諡之義》:「天子崩、大臣至南郊諡之者何?以為人臣之義、莫不欲褒稱其君、掩惡揚善者也。」02.宋.歐陽修《歸田錄》卷二:「余之所錄、大抵以肇為法。而小異於肇者、不書人之過惡、以謂職非史官、而掩惡揚善者、君子之志也。」
參考詞語:「隱惡揚善」
此處所列為「隱惡揚善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孔子在《禮記.中庸》中、稱讚舜之所以能成為一國之君、是因為他樂於請教別人、並且能明辨淺近的言語、隱藏別人的惡行而宣揚別人的善行、待人處事不偏不倚、無過無不及、折衷運用在人民身上。後來「隱惡揚善」被用來指隱藏他人的過失、宣揚他人的善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