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措心積慮

ㄘㄨㄛˋ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

即「處心積慮」。見「處心積慮」條。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處心積慮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處心積慮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《春秋》:「夏五月、鄭伯克段于鄢。」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、鄭伯即位、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、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、到後來段企圖謀反、想強奪王位、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內應。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、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、段逃到共國。《穀梁傳》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:稱「莊公」為「鄭伯」、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;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「」、則是貶低他、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。相較下、《春秋》經文褒貶之義、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。至於對莊公的非議、則在於他「處心積慮」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。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、故意放縱段的罪行、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。「處心積慮」這句成語就從《穀梁傳》原文摘出、用來形容千方百慮、蓄意已久。

書證

  1. 宋.何坦《西疇老人常言.應世》:「措心積慮、甘心為小人而不以為病、茲非惑歟!」
  2. 明.宋濂〈用明禪師文集序〉:「有識之士疑之、則以謂潛師游方之外者也、其措心積慮皆與吾道殊、初不可以強而同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措心積慮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