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竿而起
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
#漢.賈誼〈過秦論〉(據《史記.卷六.秦始皇本紀》引)
用法
用在「民反起義」的表述上。
苛政肆虐,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。
秦朝末年,農民在陳勝、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,反抗暴秦的統治。
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,為了生存,人民只有揭竿而起,奮力一搏。
政府如果橫徵暴斂,必然導致民不聊生,人民便會揭竿而起,反抗到底。
政治腐敗,加上天災流行、人禍不斷,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,尋求一線生機。
例句
- 清.范文&a00268_004.jpg;《沈華陽傳》:「逆賊張獻忠屢出沒於楚、蜀之交,所在殘破,揭竿而起者,浸不可制。」
- 清.李伯元《南亭筆記》卷七:「(陳)國瑞本居六合,有妻有子。李長壽揭竿而起,據有城池,見子絕愛憐之,撫如己出。」
- 《清史稿.卷四三九.戴鴻慈列傳》:「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,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利者,即波蘭人也。」
- 清.章炳麟〈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〉:「李自成者,迫於飢寒,揭竿而起,固無革命觀念,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。」
- 清.昭槤《嘯亭雜錄.卷八.楊誠齋軍門》:「公嘗入陛見,其署篆者暴虐,激變營兵,亂軍蒲大芳揭竿而起。」
辨識
反義:揭竿為旗、揭竿起
典故說明
比喻起義舉事。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0627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