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文無加點

ㄨㄣˊ ㄨˊ ㄐㄧㄚ ㄉㄧㄢˇ
  1. 形容才思敏捷,一揮而成,無所塗改。《後漢書.卷八○.文苑傳下.禰衡傳》:「衡攬筆而作,文無加點,辭采甚麗。」也作「文不加點」。

文無加點

ㄨㄣˊ ㄨˊ ㄐㄧㄚ ㄉㄧㄢˇ

即「文不加點」。見「文不加點」條。

用法

01.《後漢書.卷八○.文苑列傳下.禰衡》:「衡(覽)〔攬〕筆而作,文無加點,辭采甚麗。」 02.《南史.卷六九.列傳.傅縡》:「時陳文帝使顏晃賜瑒雜物,瑒託縡啟謝,詞理周洽,文無加點。」

辨識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文不加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古人書寫時,如遇錯字,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,表示刪去。所以「文不加點」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,不加以塗改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,可以下筆成章,如東漢的禰衡寫〈鸚鵡賦〉時就「文不加點」。禰衡恃才傲物,不為曹操所容,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。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,有人獻上鸚鵡,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。禰衡答應了,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,下筆如飛,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,很快地便將〈鸚鵡賦〉完成了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,援筆立成,不需塗改。


有提到「文無加點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