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欲蓋彌彰

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
  1. 想要遮蓋掩飾,卻反而更加顯露。語本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。
    [例]看他忙於辯解的樣子,簡直就是欲蓋彌彰,不打自招。

欲蓋彌彰

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
  1. 語本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:「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蓋而名章,懲不義也。」想要遮蓋掩飾反而更加顯明。如:「大家原本只是懷疑他而已,但他忙於辯解的樣子反而是欲蓋彌彰,不打自招。」也作「欲蓋彌章」。

欲蓋彌彰

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

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。語本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。

用法

01.宋.徐鉉〈筠州刺史林延皓責受制〉:「證據明具,詞理俱窮,殊不省非,更為文過,謂競廝養,為欺以對,獄官為羞,欲蓋彌彰,侮我何甚!」 02.《資治通鑑.卷一九六.唐紀一二.太宗貞觀十六年》:「陛下臨朝,常以至公為言,退而行之,未免私僻。或畏人知,橫加威怒,欲蓋彌彰,竟有何益!」 03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補遺.卷三.刑部.戊戌謗書.閨鑑圖說跋》:「人謂呂因敗露難容,乃上憂危一疏,號泣朝門,無乃欲蓋而彌彰。」 04.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三.槐西雜志三》:「誰呼汝為鬼魅?而先辨非鬼非魅也,非欲蓋彌彰乎?」

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顯明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處事不當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此地無銀三百兩弄巧成拙

參考詞語:「欲蓋彌章、欲蓋彌著、欲蓋而彰

彰,音ㄓㄤ,明顯。不可寫作「障」。

典故說明

孔子的《春秋》,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:「冬,黑肱以濫來奔。」《左傳》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: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,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。按《春秋》的筆法,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,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。君子說:「出名不可以不慎重,就像黑肱,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,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,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,反而留下壞名聲。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,在做事時會想到義,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,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,才感到愧疚。有的人想追求名聲,《春秋》卻不加記載,有的人想要掩飾,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,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。」後來「欲蓋彌彰」這句成語,就從原文「欲蓋而名章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。

書證

  1. 他忙於辯解的樣子,簡直就是欲蓋彌彰,不打自招。
  2. 我看他越是大聲辯解,越顯得心虛,真是欲蓋彌彰。
  3. 紙包不住火,這事他欲蓋彌彰,遲早要露出狐狸尾巴。
  4. 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,還想隻手遮天,看來只會欲蓋彌彰。
  5. 事實已擺在眼前,最好承認錯誤,一味掩飾,只會欲蓋彌彰。
  6. 如果做錯事,卻想掩飾,結果只會欲蓋彌彰,使得小事釀成大事。
  7. 他那卑劣的行事風格,何人不曉?他如想隱瞞,只會欲蓋彌彰而已。
  8. 這個小偷非常狡猾,企圖瞞過警方,沒想到欲蓋彌彰,反被看出破綻。
  9. 這事本就是我們不對,如果想遮掩,最後一定會落得欲蓋彌彰,反而難堪。
  10. 他為了逃避法律責任,編了一大堆理由,沒想到欲蓋彌彰,反而露出馬腳。
  11. 老師才進教室,小華就欲蓋彌彰地說:「玻璃不是我打破的,我沒有在教室裡打球。」

有提到「欲蓋彌彰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