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。語本《左傳.昭公三十一年》。
01.宋.徐鉉〈筠州刺史林延皓責受制〉:「證據明具,詞理俱窮,殊不省非,更為文過,謂競廝養,為欺以對,獄官為羞,欲蓋彌彰,侮我何甚!」 02.《資治通鑑.卷一九六.唐紀一二.太宗貞觀十六年》:「陛下臨朝,常以至公為言,退而行之,未免私僻。或畏人知,橫加威怒,欲蓋彌彰,竟有何益!」 03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補遺.卷三.刑部.戊戌謗書.閨鑑圖說跋》:「人謂呂因敗露難容,乃上憂危一疏,號泣朝門,無乃欲蓋而彌彰。」 04.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三.槐西雜志三》:「誰呼汝為鬼魅?而先辨非鬼非魅也,非欲蓋彌彰乎?」
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顯明。
參考詞語:「欲蓋彌章、欲蓋彌著、欲蓋而彰」
彰,音ㄓㄤ,明顯。不可寫作「障」。
孔子的《春秋》,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:「冬,黑肱以濫來奔。」《左傳》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: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,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。按《春秋》的筆法,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,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。君子說:「出名不可以不慎重,就像黑肱,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,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,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,反而留下壞名聲。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,在做事時會想到義,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,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,才感到愧疚。有的人想追求名聲,《春秋》卻不加記載,有的人想要掩飾,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,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。」後來「欲蓋彌彰」這句成語,就從原文「欲蓋而名章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,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