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生、賴以維生。「民不聊生」指人民無法生活下去。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#語本《戰國策.秦策四》。 △「生靈塗炭」
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
用在「處境艱難」的表述上。
反義:四海昇平、民康物阜、安居樂業、家給人足、國泰民安、豐衣足食
參考詞語:「人不聊生」
「民不聊生」及「生靈塗炭」都有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。 「民不聊生」側重於生計的困頓;「生靈塗炭」則側重於所處的境遇、可用於受災或暴政統治等狀況。
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 |
○ ☓ 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、導致∼、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。 |
☓ ○ 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、以免∼。 |
據《戰國策.秦策四》載:戰國楚頃襄王二十年、秦昭王派將軍白起攻打楚國、結果楚王被迫遷都陳城、國力由盛轉衰。後來秦國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國、楚襄王知道這個消息後、就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、企圖說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國。黃歇到秦國後、為秦昭王分析當前的情勢說:「今日大王信任韓、魏對秦國是友善的、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、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、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、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、越王反叛將他擒住。還有、韓、魏歷經幾世爭戰、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、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、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、將士們肚破頸斷、身首異處、屍骨暴露在荒野上;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、路上時常可見;鬼神沒人祭拜、百姓生活困苦、骨肉分離流落四方。韓、魏沒有滅亡、是秦國的一大憂患!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、勢必經過韓、魏國境、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?」後來「民不聊生」這個成語、就從原文中的「百姓不聊生」演變而出、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