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塑的牛掉入海中。比喻人種種互相矛盾的思慮被解開。#語本《祖堂集.卷六.洞山和尚》。後用「泥牛入海」比喻一去不復返。 △「杳如黃鶴」
比喻一去不復返。
用在「消失無蹤」的表述上。
參考詞語:「泥牛下水」
「泥牛入海」及「杳如黃鶴」都有失去蹤影、毫無消息的意思。 「泥牛入海」多用於事物、但亦可用於人、前面常加如同、好像等動詞;「杳如黃鶴」則一般用於人。
泥牛入海 杳如黃鶴 |
○ ☓ 畢業後我到處寄應徵信、但就像∼般、毫無回音。 |
☓ ○ 照片中的四個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、但一場誤會之後、其中兩人竟都∼、斷了訊息。 |
《祖堂集》共二十卷、為南唐時釋靜、釋筠二位禪師所編、是重要的禪宗史料。內容輯錄過去七佛、初祖大迦葉至三十三祖慧能、及青原下八世雪峰義存之孫徒、南嶽下七世臨濟義玄之孫徒、共二百五十餘人。本集早於《景德傳燈錄》、為現存最早的綜合禪宗史傳、亦為後世諸燈史之所據。本集以史實立傳、編錄諸位禪師的機緣法語、是古代佛門公案之集成、並收錄偈、頌、歌、行等禪文學、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。北宋以來、本書亡佚、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。在《祖堂集》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、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:「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、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?」龍山和尚回答:「我看見了兩頭泥做的牛互相爭鬥、跌入海中、直到如今全無消息。」佛家之中、以「泥牛」比喻人的思慮。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、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、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、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、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、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、無法解脫、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、馬上就會融化了;同樣的、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、開悟見性、原本心中的固執和主觀意識、也會馬上消失無蹤。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如何開悟、但是開悟的方法和境界並不是文字或語言可以形容、所以龍山和尚用了「泥牛掉入海中、至今沒有消息」的比喻、表示未開悟前、自己與自己、自己與別人都是對立的、互相不斷爭鬥;開悟之後、這種內外在的對立與爭鬥就不再發生了。因為有了智慧、能夠超越種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、也就無從鬥起。後來「泥牛入海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一去不復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