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興味濃厚的樣子。※語或本明.毛以遂〈曲律跋〉。後亦用「津津有味」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。
01.明.毛以遂〈曲律跋〉:「先生於譚(藝)之暇,每及詞曲,津津乎有味其言之。」(源) 02.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八:「玄玄子先把外丹養砂乾汞許多話頭傳了,再說到內丹採戰,抽添轉換,升提呼吸,要緊關頭。甄監生聽得津津有味。」 03.《野叟曝言》第二回:「未公聽得顛頭播腦,把酒都忘記。……連那船家,亦覺入耳會心,津津有味。」 04.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六回:「賈家三兄弟同他兒子聽了,都覺得津津有味。」 05.《黃繡球》第四回:「將自己與黃繡球怎樣發心,……一直說到那日出門看會以後情形,張先生聽來,覺得津津有味。」
形容興味濃厚的樣子。&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。
近義:興味盎然
「津津有味」的「津津」,是形容豐厚、滿溢的樣子。「津津」是用來形容「精熟之氣」滿溢的樣子。後來,「津津」則又有濃厚的意思。「津津有味」這個成語,較早則見於明代王驥德的著作《曲律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。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驥德,其字伯良,工於詞曲,為明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,所著《曲律》為古典戲劇理論的經典之作。他在書中有言:「詩不如詞,詞不如曲。」(《曲律.卷四.雜論下》)由此可見他對戲曲的喜愛,所以毛以遂描述他:「每及詞曲,津津乎有味其言之。」也就是說他只要一談到詞、曲,絕對是充滿興味,滔滔不竭。後來「津津有味」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被用來形容創作或欣賞者興味濃厚的樣子。現在使用的語義更為廣泛,亦可用來描寫食慾盎然的樣子,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