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,油脂,指燈燭。晷,日影、日光。「焚膏繼晷」指燃燒燈燭讀書寫作一直到第二天日光出現。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。語本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。後亦用「焚膏繼晷」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。
01.宋.周密《齊東野語.卷一三.譏不肖子》:「所謂焚膏繼晷者,非為身計,正為門戶計。且異日恩封,庶幾及父母耳。」 02.元.吳萊〈陳彥理昨以漢石經見遺今承寄詩索石鼓文答以此作〉詩:「先生博學抱聖經,焚膏繼晷日耽翫。」 03.明.沈鯨《雙珠記》第二齣:「小生姓王,名楫,字濟川,涿鹿鄙夫。雕蟲小技,焚膏繼晷,費終歲之鑽研。」 04.《隋唐演義》第一回:「陳主與張麗華品題,各有賞賜;把極艷麗的,譜在樂中。每宴,選宮女數千人,分番歌詠,焚膏繼晷,輒為長夜之飲。 」 05.清.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.卷一.灤陽消夏錄一》:「世儒於此十三部,或焚膏繼晷,鑽仰終身;或鍛鍊苛求,百端掊擊,亦各因其性識之所根耳。」
形容不眠不休地的工作或活動。
反義:玩歲愒時
參考詞語:「燃膏繼晷、繼晷焚膏」
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,通六經百家之學,崇尚儒術,攘斥佛、老,以提倡古文為職志,文章自成一家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如同中國其他讀書人一般,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,一展抱負與長才。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,但因個性不適官場,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,頗有失志之感,〈進學解〉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。文中敘述大學老師訓誨他的學生說:「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,以後才能有成就。學問和品德都好,未來也不怕被埋沒。」話都還沒說完,就有一位學生譏笑他說:「老師,您不要騙我們了!這麼久以來,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,每天仍是手不釋卷,大大小小的知識一絲一毫也不放過,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。結果呢?只因抨擊異教邪說,排斥佛、老思想,便遭當權者排擠,不被重用,以致生活困苦不堪。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,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!」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,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,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。「焚膏繼晷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,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。